历史

晚清的最后十年都有哪些事?历史重要的转型期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王朝,也是经历了历史巨变的一个朝代,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这个朝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首先,清朝的最后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期。

  历时268年的清王朝崩溃前的最后十年,从1901年到1911年的十年,这十年以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为兆端,以辛亥革命的爆发而告终。

  早在19世纪中叶,李鸿章等人就已经提出当时的我国正处于三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放眼前史,不得不说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今天的中国历史,全部处在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转型过程当中,期间,1901年到1919年这20世纪最初20年影响深远,是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向现代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型。它不仅包括了1911年清王朝崩溃,中华民国的建立,还包括“五四运动”的发生,中国2000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随着清王朝的最后崩溃而宣告结束,从此开启了共和国的新时代。

  清朝的最后十年是成也新政,败也新政!

  袁世凯和立宪派革命党联手获得了列强的支持,拿走了政权,268年的清王朝随之崩溃。

  对于清政府来说新政是把双刃剑。第一,清政府顺应潮流推行新政。“立宪运动”:1905年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按照打中的要求改变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1905年9月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决定要仿照实行宪政,预备立宪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说要改革官制、制定法律、发展教育、清理财务、设立巡警等一系列的准备。

  第二,清政府推行的新政演变成权力再分配的盛宴。预备立宪一施行,各种新旧矛盾进一步凸现,清政府面临着更加难以控制的复杂局面,一方面清政府内部新旧矛盾发生激化。

  1906年9月按照预备立宪的程序,要改革官制,奕劻、孙家鼐(军机大臣)为总负责。这个方案一出台,袁世凯想独揽大权的心思就暴露无疑了,同时,遭到很多人反对。袁世凯首先利用机会预先在这个机构里面安插了自己的亲信进行运作。责任内阁计划出台,袁世凯提出方案的基本内容是合并内阁和军机处,然后成立责任内阁,设内阁总理大臣一人,左右副大臣一人,总理大臣总揽行政大权,下面再设11个部。袁世凯以奕劻作为挡箭牌,提名亲信奕劻为总理大臣,自己当副大臣,实权势则由自己掌握!慈禧太后看出倪端后,立马否决了袁世凯的方案,同当年的11月6日采用瞿鸿禨等人的方案公布了新的官制,保留了军机处和内阁,取消责任内阁,底下设11个部,可各部大臣当中满洲人占多数,所以新的官制就变成满洲人集权了。

  计划破灭的袁世凯、奕劻,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进一步伺机反击。二人利用各种手段、制造各种假象,让多疑的慈禧太后,罢除岑春煊、瞿鸿禨二人的官籍!至此,岑春煊、瞿鸿禨与袁世凯、奕劻各部尚书之间的权力之争以前者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晚清这段波澜云集的权力之争使得清政府的形象更加坏了。不仅满汉官员在争权,满洲亲贵内部也矛盾重重!

  本来富有新意的新政已经逐渐演变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这是新旧矛盾开始激化的一个表现。

  另一方面,清政府和立宪派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起初新政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安抚立宪派共同对付革命党。然而,立宪派与清政府政策关系迅速趋于恶化,从1909年10月到1910年10月一年的时间里,立宪派组织了三次声势浩大的请愿运动。清政府最后做出让步,比清政府原来提的九年立宪提前了四年,比立宪派要求的时限——1911年晚了两年,将在11月4日宣布组织责任内阁,但是到宣统五年(1913年)才能开国会。立宪运动到这儿实际上失败了。

  到1911年5月清政府建立内阁,但是这个内阁根本不是什么责任内阁,奕劻作为总理大臣,17个内阁成员当中满族九人,皇族七人,被人笑话为皇族内阁,这无异于火上浇油,使得立宪派彻底心寒,许多人因此纷纷离清政府而去,另谋出路了。清政府这种对待立宪派的强硬办法,使得两派最终分道扬镳。

  其实,清政府内部的新旧矛盾以及清政府与立宪派之间矛盾的加剧,对清政府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事实上,清廷内部这种绵绵不绝的争权夺利,集中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历史的转型期、改革期,那么风险就会客观存在。清朝的最后十年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期,我们应该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