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是否真的英明神武?他的成功与时代影响有什么关系?
说到努尔哈赤,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既然讲到努尔哈赤,那肯定要提一提李成梁。养寇自重也好,私生子也好,只要李成梁还活着,努尔哈赤就不会动(关系复杂给他留面子,还是真不敢动?),在这必须要承认李成梁能力非凡,强如戚继光在当时都被压一头。但是李成梁死后,明朝当时就再也没有能够在军事能力上压得住努尔哈赤的人了,李如松算一个,但是他死得比他爹还早,李如柏和他哥一比只能算草包。
努尔哈赤这类人物在当时的明王朝周边羁縻势力中还是不少的,最后自焚的杨应龙和后来连陷重庆、遵义,包围成都,搅得大明朝天翻地覆的奢崇明、安邦彦等人,在见识、手腕、开局实力上不比他差多少。
当明朝稳定了辽西战局后,以辽人守辽土,筑起“关宁防线”,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后金政权的继续侵攻。又有传奇英雄毛文龙跨海远征,开镇东江,在皮岛收罗逃亡明朝军民,背靠朝鲜建立了根据地,不时对后金的后方进行侵扰,杀戮其老弱,毁坏其根基。
遭到夹击之势的后金政权,一度内外交困,因此,当努尔哈赤号称十三万的大军,受挫于宁远城下,才会愤懑发病,几个月后不治身亡,是他的死和皇太极的即位,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后金政权。否则后金政权非但不可能入主中原,甚至想要割据辽东长久存在,也同样困难。
那样的话,努尔哈赤作为一个短暂边疆政权的首领,其历史地位,大概也并不会比同一时代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流强太多,更勿论成为《清史稿》中“英明神武”的“大清太祖皇帝”。
努尔哈赤的成功,时代的影响非常明显!
首先,辽东的地缘优势是首要因素:
辽东孤悬东北海外,三面受敌,西边和北边是蒙古,东边是朝鲜和女真,南边是渤海,与中原的陆上通道只有沿河北渤海湾的狭长走廊,海上交通有山东登州直达的航线。
在明代的物流和交通条件下,从中原调集大军前往辽东征剿耗费巨大,连开国不久的隋、唐帝国在讨伐辽东时都需要耗费数代人的心血,可见辽东地理上对中原国家阻碍。
中原王朝从辽东进攻女真,努尔哈赤只需承受东、南两面的攻击,努尔哈赤称雄辽东,受到的军事压力远远小于身处内陆腹地的杨应龙、奢崇明、安邦彦等人。
反观杨应龙、奢崇明和安邦彦等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经过明代两百多年的开发,西南地区的明朝直控领土已经对云贵川山区的土司势力形成包围。一旦他们发动叛乱,明朝可以从四川、云南、湖广、广西四面出击,即使叛军前期有优势,可架不住四面漏风。明朝可以通过四面的直属辖区将军事资源源源不断在投放到西南战场上,西南土司在明朝分进合围的战略攻击下只能顾此失彼,以致坐困愁城,逃脱不了被彻底消灭的命运。
其次,明王朝后期的堕落和腐朽。
明朝立国以后,深知辽东的重要性,它是隔断蒙古和女真、朝鲜的重要节点,因此在辽东配备了大量的军事资源。根据史料可以看出,辽东的军力配置在18万人左右,如果这一配置处在满员状态,那么在中原客军的配合下,明朝是可以轻易调集超过15万的大军剿灭努尔哈赤的。
可问题就在于立国两百多年的明朝早已腐朽堕落,辽东的军事资源早已被大大小小的权贵侵蚀殆尽。熊廷弼核实辽东军备时,辽东军额空饷严重,实际人数只有6万,其中老弱居多,能战之兵不超过3万,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以这种配置,很难抵挡拥有5万足额精兵,已经坐大的建州女真。)
萨尔浒之战(很多人),调往辽东的宣、大等军一样充斥老弱,军伍不整,这样的11万大军除去叶赫和朝鲜助战的1.7万酱油军,实际战斗力并不足以对已经坐大的建州女真形成真正的威胁。辽东膏腴之地,注定成为女真人的口中食。辽东不守,上百万辽民及其财货、牲畜、土地都将成为女真壮大的重要资源。
明朝如果能稳住辽沈,努尔哈赤只能作为边疆叛乱势力存在,时间一长就会自动瓦解,一旦辽沈丢失,整个辽东被建州收入囊中,辽镇庞大的人力物力资源被建州女真消化,努尔哈赤便具备了割据称王的实力。
最后,运气成分同样重要。短期内明朝连续挂掉三个皇帝,导致朝廷对辽政策不稳,朝令夕改,是努尔哈赤瞅准机会能够更近一步的重要原因。
但努尔哈赤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根据史料记载,后金骑兵所过之处,可谓千里无鸡鸣,万里无人烟,行为类似于八年抗战时日本侵略者的“三光”政策。(杀尽辽东“无谷”汉人)
当然,不可否认,努尔哈赤生养儿子的本事,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算得上是一流的。他诸多儿子中,皇太极、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等人都算得上当世一流名将,莽尔古泰、代善、阿巴泰、褚英等人也具有相当的军事才干。(特别是皇太极这个足可进入中国史上一流帝王之列的好儿子)
综上所述,如何评价努尔哈赤?
首先他是一个合格的土司首领,算得上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将领(毕竟这么多年摸爬滚打下来了!),一个能够迅速抓住历史机遇的人,一个有天花板的人,后金的创建者。
要说多么的雄才大略,还是算了吧……
最后的评价是侵略者,也只是侵略者!在这一点上,皇太极做的比他爹好的不是一丁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