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秦始皇陵风水有什么缺陷?为何秦朝二世便亡国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它南依骊山山林葱郁的层层峰峦;北临似银蛇般逶迤曲转的渭水。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米~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秦始皇为什么要把墓地建在这里呢?后世对此有许多种说法。《史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骊山以优美的风景和特有的温泉而闻名于世。相传秦始皇生前在骊山与神女相遇,想要轻薄调戏神女,神女盛怒之下向他脸上唾了一口唾沫,后来秦始皇很快就长了一身的烂疮。这个故事也许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秦始皇对于骊山恋恋不舍,死后也要归葬此地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来自北魏时期的郦道元:“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

  但要深究秦始皇在骊山建陵的真正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古人对风水的重视。古人把选择好的墓地看成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像秦始皇这个企图传国于万世的帝王自然更加重视墓地的位置。

  大约从春秋时起,各诸侯国国君相继兴起了“依山造陵”的风气。许多国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对视野开阔的平原,甚至有的国君墓干脆建在山巅之上,以显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权的威严。春秋时期的秦公墓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战国时期的秦公墓依然承袭了“依山造陵”的旧例,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骊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它背靠骊山、面向渭水,而且这一带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整个骊山唯有临潼县东至马额这一段山脉海拔较高,山势起伏,层峦叠嶂。从渭河北岸远远眺去,这段山脉左右对称,似一巨大的屏风立于始皇陵后,站在陵顶南望,这段山脉又呈弧形,陵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与整个骊山浑然一体。

  后来人们选择墓地特别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见《大汉原陵秘葬经》)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应该说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米至8米,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山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

  此外,在陵园东侧,有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曰:“骊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这正是一块“依山环水”的风水宝地。

  近年来,根据卫星拍照的图片发现:从桥山到华山正像一条龙的样子,而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龙头眼睛的位置。也许这也是秦始皇当年选择此地的重要原因吧。

  但是,据风水家们研究,秦始皇陵的风水也是有缺陷的。他们发现,陵墓的朝山很完整秀美,环抱而内朝,预示着江山一统,万民拥戴。但是,陵墓的案山就有些缺陷了,山体偏高,使朝山不能包裹,山头不平坦,参差不齐。他们认为这就是秦朝出现胡亥独裁专制、不顺民情,引起暴动,致使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