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唐朝后期的皇帝控制不住各地的藩镇节度使了吗?

  唐朝后期的皇帝控制不住各地的藩镇节度使了吗?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河北是世家聚居地,原因之一就是经济(钱粮)超级富足,也因此安史之乱以范阳(现河北保定涿州)之力就可以打下来半个唐朝。《资治通鉴》也说到河北GDP,当时占全国一半。唐朝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弹性一是因为唐朝的分权做得好,多个中心地方各级政府在没有上级指示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独立运作,其二是大家对唐朝的认同度高,皇帝暂时失踪地方各级官员还是心想朝廷。灭亡也是因为到了最后大唐号召力不足,地方各级野心家不再认同朝廷。还有就是分权过度,地方各级已经事实独立不再是朝廷的一部分。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即使到了唐昭宗时期,也未必民心不在唐,关键是唐朝实在没有人了,唐昭宗把自己好不容易拼凑的军队败光了,于是大唐就真的只能任人宰割了。就连李克用,也是后来一直举着忠于朝廷的旗帜。如果唐昭宗不把自己手里的军队玩完,其实还是可以继续平衡下去的。没有了军队,黄巢就真的肆无忌惮。

  中晚唐特别是晚唐的百姓还是很苦的,当时实行的是募兵制,遍布全国的各个藩镇为了保持军队忠诚度,普遍频繁实施赏军,再加上节度使在任期间的各种横征暴敛,百姓税负很重。强征百姓入伍的现象在晚唐也比较多,比如906年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为了对抗朱全忠,强行征发十万百姓从军,号为定霸都。士卒被迫延长服役的现象也极为普遍,庞勋起义的起因就是如此。晚唐老百姓的悲惨境遇在刘允章的直谏书里提到的“国有九破”。

  割据势力、兵为将有在作战意志,战争动员上占有优势,毕竟对于割据势力的领主来说,战争输了意味着失去一切,战争输不得。但同时也意味着在强敌来袭时更容易投降妥协。毕竟割据领主的目的是维持自己的利益。如果能投降妥协维持自己的利益的话,他们会毫不犹豫妥协的。如果投降妥协不能维持自己利益的话,这个时候割据势力就会爆发出自己的最强战斗力。

  但同时也要说明的是,兵为将有是一种最不能维持稳定的制度。哪怕对割据势力也如此,所以割据势力最终都会演变成独立势力。统一王朝的末日一般都存在内忧外患,再英明的君主进行改革都无济于事,必须打破旧的国家机器,重新建立行政机制,才能进入下一个由衰败到兴盛的循环。

  虽然中央集权不像我们纸上指点江山说得那么容易,不过中晚唐的一些皇帝对于权力旁落,绝对自己要负很大责任。北周武帝、康熙也都是有权臣在侧,但都解决了。应该说,权力从来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你自己守不住,自然有别人惦记。即使搞出甘露之变的仇士良,唐武宗也还是有办法对付。所以要加强中央集权,首先皇帝自己要强,身体强健,有强烈的愿望来搞中兴,然后要讲究策略,不要把神策军交给宦官,任用有能力的人而不是夸夸其谈的那些。

  李隆基晚年昏庸得一踏糊涂,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边关镇守节度使全由胡人担任,势力逐渐坐大,尾大不掉,大唐盛世急转直下,间接后果就是宋朝历代皇帝吸取唐后期五代十国教训,重文轻武,中华民族再无汉唐开彊拓土,横扫八荒的气势。有一种观点甚至认为安史之乱的影响更深,安史之乱导致藩镇割据,藩镇割据导致晚唐和五代的军人割据分裂。进而导致幽云十六州的失去,再导致北宋过度的抑制武人,导致阉割了汉民族的尚武精神,最终导致元朝第一次将传统汉族政权彻底消灭,即为“崖山之后无中华”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