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淮南三叛是怎么发生的?最后结果如何呢?

  司马氏取代曹魏看似顺风顺水,实则激起了巨大的社会动荡。而淮南三叛就是主要的动荡变现,当然在西北还要夏侯霸投靠姜维的事件。淮南三叛前两次,由于准备不周,以及曹魏错役法的作茧自缚(可以参看《三国时,为何曹魏军中兵变最难?让你带不走部队的错役制了解下》)并没有掀起多大的动静。而第三次发生在寿春的叛变,由于诸葛诞的准备充分以及吴蜀两国的加入,成为三国末期一次大规模的会战,这次规模有多大?

  在兵力方面,会战兵力达到55万人。这个规模比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要大的多。这次会战,也是吴蜀掀翻曹魏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是结局竟是草草的收场,纵观此次会战,吴军实际是有很大获胜的机会,那么机会从何而来?如果知道三国后期历史的朋友会明白,东吴对淮南地区发动了不下十次的进攻。被戏称“孙十万”的孙权就长期进攻合肥,而合肥就是淮南地区前期的重镇。只是,淮南不是江南地区水网密布,而是一片平原。对于善于水战的东吴来说,每次从巢湖登岸后都难以再前进一步。而这个原因,恰也是曹魏将前线从合肥迁到寿春的原因。寿春,原来河湖,东吴想要攻取此地必须深入淮南腹地,而这更成为吴军无法逾越的鸿沟。这一切都为此次寿春会战埋下伏笔。

  诸葛诞,此人也是诸葛一族。而诸葛一族,在三国很有名气。诸葛亮在蜀汉,诸葛恪在东吴,两人都是权倾一时。这位诸葛诞也不甘示弱,看到自己同僚与密友王淩、毌丘俭被杀,掌管寿春前线的诸葛诞开始了反叛生涯。花重金收买寿春将士,使得错役法下家眷并不在寿春的魏军士兵得以为其效力,而后还阴养死士数千人。公元257年,勾结东吴,东吴“以诞为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寿春侯”反叛正是开始。

  为了配合诸葛诞,东吴派出当时最强阵容。东吴派三万吴军协助寿春防御,由将领唐咨率领,其中有在三国后期名震天下的文钦和其儿子文鸯、文虎。另外,东吴还祭出军界最强武将朱异、丁奉率五万人前往寿春地区参加会战。除了吴军,寿春有守军十五万,司马昭率领的魏军二十六万,加上唐咨的三万吴军已近五十万大军。而在西线,大将军姜维出汉中攻取雍凉。如此大规模的会战,看起来兵力强盛,最后竟然是诸葛诞困守孤城,一切原因还是东吴陆战能力的欠缺。

  寿春前线支援的朱异与丁奉,在救援寿春途中被州泰击败。此战朱异以守代攻,以车箱连接作为堡垒,看似防御紧密,很快被州泰击破。至此,寿春十八万大军被围于寿春孤城。而后,诸葛诞军蒋班、焦彝建议全军突围。这个计策,在当时是解救十八万将士的唯一方法。因为司马昭兵力并没有绝对优势,如果大军在淮南平原一路突击,以吴军接应就可以逃出生天,但是这个建议被诸葛诞拒绝。因为,诸葛诞要的是击破司马昭北上洛阳,成为下一个诸葛恪。结果,战机稍纵即逝,十八万人坐困寿春,在粮尽后,文钦出降,之后寿春城破。姜维,看到寿春会战失败,退回汉中。

  此次会战,看似规模庞大,但是由于吴军与诸葛诞互相猜疑,以及诸葛诞目标过高最后失败。吴蜀,失去最后一次翻盘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