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战争结束后古人是怎么对待战俘的
还不了解:古代战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虐待?杀害?苦役?流放?古代对大批战俘如何处理?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中国古代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刀光血影的战争史。战争结束后,胜利者往往会残忍地高举起屠刀,将成批的战俘或集体活埋,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坑杀”;或集体杀害,然后将尸体堆积起来,封土成山,名之曰“京观”。
战国时期,秦军在长平大战中战胜赵军,赵军“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史记》中这样的记载还有很多,如项羽攻下襄城之后,对投降的守军“皆阬之”。在新安(今河南省渑池县一带),因为担心投降的秦军反叛,项羽率领的楚军“阬秦卒二十余万人”。
《资治通鉴》记载:三国时期,曹操与袁绍大军在官渡决战,曹操险胜,将一支被迫投降的袁军部队“尽坑之,前后所杀七万余人”。
五胡十六国时期,《晋书》中有关坑杀战俘的记载更是比比皆是。石勒大败晋军于武德,“坑降卒万余”。前赵刘聪镇压平阳贵族,“坑士众万五千余人,平阳街巷为之空”。石虎击败前赵刘曜后,“坑士卒一万六千”。石虎死后,几个儿子争夺帝位,小儿子石冲被打败,“坑其士卒三万余人”。东晋大将刘裕率部攻陷长安,后秦灭亡。刘裕安排其子刘义真留守长安,自己班师南返。夏国趁机率军攻打长安,“大破义真,积人头为京观,号曰‘髑髅台’”。
唐太宗征高丽时,“收靺鞨三千三百,尽坑之”。中唐时期,藩镇李希烈反叛,派遣部将杜少诚率兵攻打蕲州,守将李皋将其击败后,“斩首万级,封尸为京观”。宋太宗雍熙三年(986),辽军在莫州打败宋军,将宋军尸体筑为京观。北宋田况率部镇压保州反叛士兵,先是招降,然后“坑其构逆者四百二十九人”。
唐太宗像
时至近代,关于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日内瓦公约》缔结以后,战俘们的命运才开始有所改变。其中的《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冲突各方对战俘应予以人道待遇,不得杀戮、残害、虐待和施以酷刑。只是,这一肇始于近代的文明之风,对中国古代的战俘来说,太迟了!他们战败被俘后只能遭集体活埋或被杀死,成为一段令人揪心的惨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