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大明开国名将,李文忠触了朱元璋哪些逆鳞?

  明朝是汉家文明全面复兴的王朝,明太祖朱元璋削平群雄、驱除鞑虏,有再造华夏神州的盖世功绩,而且他在位期间澄清吏治、重视民生,全面恢复了元末以来天下大乱造成的秩序崩塌、民不聊生局面,让“洪武之治”的成就不逊于汉之文景、唐之贞观。不过朱元璋对追随他创业的功臣们刻薄猜忌、极尽打压,最后甚至扫除一空的做法又历来受人诟病,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具有极端的权力欲望,却不懂得权力需要制衡的道理,他在立朝之初的种种举措给其子孙们带来了不少困扰。

  如果说他对待胡惟庸那样的权臣手段酷烈、还的确是相对正常的帝王心术的话,那么他对自己的亲外甥李文忠的刻意防范,就显得有些过激了。李文忠不仅是他的近亲这么简单,而且自从十几岁投靠舅舅以来,为其东征西讨、征战四方,参与了朱元璋集团崛起以来的大多数众多战事,其功绩之高、公认为仅次于徐达、常遇春,足以排在明初武将中的前三位。李文忠不仅有武勇,更难得的是有文治之能,他自从跟随朱元璋之后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师从当时的很多名士,能诗善文,在地方治理、钱粮刑名等方面都显露出极高的水平。

  但就是这样一个文武全才、和皇帝本人又有极深亲情羁绊的人物,却在四十余岁的盛年被免官去职、投闲置散,事实上被软禁在了府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最核心的因素还是因为李文忠在治国理念上的认识与皇帝有根本性的分歧:文化素养极高的他天然的亲近文官集团,对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还大肆株连无辜的手段十分反感;也反对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监控群臣、让后宫宦官过多参与政务的举措,为了这些事多次向皇帝进谏。

  朱元璋对自己最信任的亲人的劝谏暴怒不已,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背叛和挑衅。他觉得是外甥身边那些文士门客们在从中挑唆,所以下令将李文忠府中所有门客全部收押斩首、屠戮一空。但李文忠并不认为自己有错,也为亲信门客的遭遇愤愤不平,再次上书抨击皇帝的暴行,于是舅甥之间走向了全面对立。朱元璋甚至一度起了将外甥一起清除的念头,好在此时马皇后还在,极力劝阻他放过了李文忠,但还是将其所有职权全部解除。

  除了治国理念的分歧外,朱元璋内心里也有对这个能干外甥的更多猜忌:李文忠在军中威望很高,代替徐达执掌大都督府后更隐隐有了军中第一人的态势,而他又同情和结好朝中文臣,也得到士大夫们的认同。这样一个人物存在,在朱元璋看来,对自己选定的继承人——仁厚的太子太孙们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已经到了不得不防范的地步。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豪杰,在盛年时就被迫离开官场和军队,李文忠的心情无疑是极端苦闷的,没多久就郁郁而终。其实如果真有这个军中宿将在,后来朱棣靖难之役要想成功将机会大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