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桑弘羊,汉武帝的钱袋子,他的作用有多大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历史上的桑弘羊,汉武帝的钱袋子,他的作用有多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西汉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汉武帝驾崩,这位雄主在位54年,创造了“汉武盛世”。汉武帝在弥留之际,立少子刘弗陵为太子。因为刘弗陵年方7岁,汉武帝在赐死钩弋夫人后,召来四位大臣,让他们共同辅佐幼主。《资治通鉴》云: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受遗诏辅少主,又以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
这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其中,金日磾是从匈奴投降而来的,第二年就病逝了。其余三位,在几年后,则陷入了激烈的内讧之中。到了元凤元年(公元前前80年),霍光杀掉了其余两人,独霸朝政。上官桀被杀,死不足惜,但桑弘羊的死,让我倍感遗憾。
作为汉武帝的钱袋子,桑弘羊对汉朝的贡献颇大,然而,他却被人钉在了耻辱柱上,后人辱骂他两千年,但仍在抄袭他的思想。桑弘羊,是一个值得一读的大人物。
一、太子伴读很年轻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最初打算定都洛阳,后来改都长安。虽然洛阳没有成为西汉的首都,但作为东周的旧都,洛阳在西汉时期还是非常繁华的,尤其是商业的发展,比长安并不逊色,洛阳的大商贾,甚至比长安还多。
汉景帝时期,桑弘羊出生于洛阳的一户大商贾家中,史载他“精于心算”,在家族的熏陶下,桑弘羊从小便拥有很高的商业天赋,被称为“神童”。汉景帝后元二年(前142年),因为天赋异禀,桑弘羊被汉景帝召到长安,入宫担任太子刘彻的伴读。当时,桑弘羊年仅13岁,刘彻14岁,桑弘羊就这样走到了刘彻的跟前,成为刘彻的心腹,陪伴了刘彻一生。
关于桑弘羊入宫,还有一种说法,说他是因为家中有钱,“赀选为郎”,意思是他家人出钱给他捐官。不过这种说法只是推测,没有史料支撑,笔者认为,桑弘羊捐官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有三:
其一,汉朝虽然有“赀选”出现,但并没有桑弘羊同时期的人物是来自“赀选”。
其二,桑弘羊当时才13岁,颇具商业天赋,如果家里真要为他捐官,或许会等他成年之后。
其三,如果桑弘羊没有真才实学,靠捐官上位,汉景帝或许不会让他成为刘彻的伴读。
在桑弘羊入宫的第二年(前141年),汉景帝驾崩,太子刘彻登基,是为汉武帝。而那个陪太子读书的桑弘羊,则成为了汉武帝的助手。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他登基之初的几年,太皇太后窦氏掌权,沿用汉景帝时期的黄老之术,无为而治,汉武帝施展的机会并不多。这段时间,桑弘羊也非常低调。
建元六年(前135年),太皇太后去世,21岁的汉武帝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君临天下”。当时,汉朝政局并不稳定,一方面诸侯国仍试图脱离皇帝控制,另一方面,边境的匈奴持续对大汉袭扰。汉武帝不想一辈子处于被动局面,他想做一代雄主,据统计,汉武帝一共在位54年,有44年都在打仗。打仗就是打后勤,很多人可能会困惑,汉武帝北征匈奴,南讨滇越,他到底哪来的钱?其实,汉武帝登基之初,文景之治所积累的财富仍在,汉武帝打仗的启动资金,就来自文景之治。但是,随着仗越打越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着国库日渐不支,汉武帝要想办法“搂钱”。
根据《汉书》记载: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请造白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当时,汉武帝的宠臣、酷吏张汤给汉武帝出了一个主意,让朝廷出面,垄断天下盐铁生意。当然,有部分人认为,最先提出“盐铁官营”的不是张汤提,而是郑当时。根据《汉书》的说法,这个主意出自张汤,桑弘羊是重要参与者。
为什么要选择盐、铁这两样商品呢?出于三方面考虑:
第一,盐是生活必需品,铁是打仗必需品,这两种商品利润不菲,大商贾们以往赚得盆满钵满。如果朝廷能全面垄断,意味着把商贾的利润全部归于朝廷。
第二,盐、铁的利润固然不菲,但还有战略价值。匈奴每年都要从南人手中购买大量的铁器和盐巴,如果汉朝将二者牢牢控制,必然能打击匈奴的战斗力。
第三,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七国之所以兵强马壮,主要还是因为靠做盐铁生意,而且私自铸铁,锻造大量兵器。既然藩王能做,朝廷为何不能做?
所以说,“盐铁官营”的方案被提出后,汉武帝拍案叫绝,此举不仅能帮朝廷赚钱,还能打击匈奴、削弱藩王,可谓一举三得。当时,汉武帝把这件事交给了大农令郑当时来负责操作。郑当时出自少府(相当于汉朝皇宫的内务府),他掌管钱财还行,但在盐铁方面却是外行,于是,他向汉武帝申请,要了三个助手。《史记·平准书》:于是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桑弘羊以计算用事。这三人分别是汉朝最大的盐商东郭咸阳、当时著名的冶铁商人孔仅、还有一人,就是在经济方面有较突出才能的。
二、刘彻的腰包鼓起来
其实,在汉朝时期,重农轻商的观念早已形成,汉武帝之所以答应让两个商人来协助办理盐铁,本质上还是因为他们专业,并非因为汉武帝信任他们。在这个团队中,桑弘羊才是汉武帝安插过来的心腹。
盐铁官营的主要做法是,鼓励民间煮盐,但不允许私自售卖。朝廷甚至招募“盐户”,给他们发煮盐的器皿,等他们产出盐巴后,由朝廷收购。也就是说,汉武帝允许百姓在官府的许可下生产盐巴,但不允许百姓脱离官府私自售卖。
和盐相比,铁的经营则更强势一些,汉武帝在各州县设立铁官,专门负责地方铁器的冶炼、售卖。其实,铁被垄断,相当于朝廷直接控制了兵器来源,对汉朝的集权,有正面意义。
盐铁官营实施以来,效果非常显著,国库的窘境有所缓解。但是,随着摊子越铺大,很多问题也被显现出来。
比如说,东郭咸阳和孔仅本身就是商人,随着盐铁政令的推行,他们难免不顾及自己的利益,因此,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最终,汉武帝走马换将,命心腹之臣桑弘羊为盐铁官营的负责人,任大农令。
桑弘羊接手之后,立即大力整顿和改革,很快建立了一套非常高效的管理系统。
很多人认为,盐铁官营的思想,是出自桑弘羊,其实并不是。桑弘羊只是充分理解汉武帝的意思,通过改革和整顿,把这一思想发扬光大而已。
盐铁官营虽然让汉武帝尝到了甜头,但汉武帝需要的“钱”实在太多,于是,桑弘羊为君解忧,他借鉴盐铁官营的经验,陆续推出了“酒类专卖”、“均输法”、“平准”、“统一铸币”等一系列重大财经政策。
酒类专卖,又名“榷酒”,“榷”字的本意是只能由一人通过的独木桥,因此,“榷酒”二字,顾名思义,是一种专卖制度。
“榷酒”制度刚开始十分严格,朝廷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酒类的酿造和销售。汉朝初年,尤其是文景之治时期,民间酿酒是非常兴盛的,例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年就曾开一家酒肆糊口。“榷酒”制度触犯了很多商人的利益,这背后也有很多势力强大的大商贾。在汉武帝去世后,“榷酒”制度被取消,改为征收酒税。
均输法,意思是把各郡县每年向朝廷交纳的贡物,按照价值和距离,折合成当地商人手中的暴利土特产,把这些商品运到别的地方去卖,朝廷不出本钱,一转手,就是丰厚的利润。
再看平准法,平准法就是把天下的大宗商品买到朝廷手里,然后再根据各地的实际需求去售卖。这样一来,朝廷就成了全国最大的“商贸公司”,既可以平衡物价
,又可以实现创收。
我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王安石的文章,平准法和王安石提出的“市易法”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后者更高尚一些,因为前者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搂钱”,后者是利国利民。
桑弘羊还建议汉武帝收回铸币权,西汉初年,各诸侯国都有铸造钱币的权力,汉武帝收回铸币权后,加强了帝王对全国经济的控制。
除此之外,桑弘羊还发明了“算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征收“财产税”。
桑弘羊给汉武帝推行了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说白了,他要为汉武帝赚钱,以满足汉武帝的欲望。
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用一句来评价桑弘羊的功绩: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可见,桑弘羊凭借自己高超的智慧,让汉武帝的钱袋子充实起来,汉武帝能够持续用兵44年之久,桑弘羊功不可没。
然而,司马迁去世的时候,桑弘羊还活着,他并没有看清楚桑弘羊改革的目的和结果,因此,上面的这句评价,其实不够全面,因为桑弘羊的改革,还有另外一面。
三、汉武帝的私欲
桑弘羊变着法为汉武帝赚钱,汉武帝把这些钱真的都用在富国强兵上了吗?其实未必!王安石说:
“桑弘羊笼天下货财以奉人主私欲……”
不可否认,汉武帝多次出兵匈奴,打造了一个非常强势的帝国,他大破匈奴,远征大宛,降服西域,收复南越,吞并朝鲜,他第一次将中国的目光投向世界,说他是“千古一帝”,其实并不为过。
然而,汉武帝拿着桑弘羊挣来的钱,不仅仅用于公器,更多的则是用于私欲,汉武帝挥金如土,国库中的钱财,被挥霍无度。
例如,他打赏有功的将士,出手阔绰,每次都是百万起,而且,汉武帝善于搞形象工程,他晚年,更是用大量的金钱满足自己“长生不老”的幻想。但桑弘羊为了满足汉武帝要求,仍在想尽各种办法源源不断地给汉武帝赚钱。
例如,桑弘羊还提出了“纳粟拜爵”和“捐纳赎罪”的馊主意,《汉书·食货志下》记载:
弘羊又请令民得入粟补吏,及罪以赎。令民入粟甘泉各有差,以复终身,不复告缗。
大致的意思是,只要向朝廷交够一定量的粮食,就能买一个“郎”官,如果犯罪,只要交够赎罪金,就能减免或脱罪。这样一来,又为国库创收不少。史载:
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
在桑弘羊的努力下,汉武帝才有“资本”肆意挥霍。
笔者认为,当某个政令作为公器,为国为民时,它是高尚的,大家可以为了保家卫国勒紧裤腰带。但是,当这个政令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沦为君王挥霍的工具时,它的味道就彻底变了。
桑弘羊的做法,看似为汉武帝立下大功,但是朝廷富裕了,也就意味着民间的财富被变相“吸收”了。例如酒类专卖,其本质还是“与民争利”,为了将政令推行下去,桑弘羊又不得不用铁腕手段,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不少的困扰。
桑弘羊此人,说白了,是“忠君”,但并不是“爱国”。在桑弘羊的内心之中,他只负责给汉武帝赚钱,至于汉武帝干什么,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这是桑弘羊的局限,更是那个时代的局限。
四、关于桑弘羊的思考
公元前87年,汉武帝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决定立幼子刘弗陵为接班人,因为后者太过年幼,汉武帝再三斟酌后,决定让霍去病的弟弟
霍光来辅佐幼帝。或许是考虑到霍光能力有所欠缺,或许是为了制衡霍光,汉武帝最终任命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三人和霍光一起辅政。汉武帝刚去世的那几年,桑弘羊仍然是汉朝的“钱袋子”,他的一系列“搂钱”的政令仍然被很好地执行下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桑弘羊的好日子走到了尽头。这其中,最著名的转折点,就是“盐铁会议”。
盐铁会议发生在公元前81年,也就是汉武帝去世的6年后,这场会议的详细内容,被《盐铁论》详细记载下来。参会的双方,分别是桑弘羊和一群儒生。儒生们全面否定了桑弘羊的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政策,他们主张“藏富于民”,而桑弘羊则强调,他这么多年努力的成果,已经证明了这些政策的可行性,不能轻易废除。
儒生们满口仁义,把每一条政令的弊端都列举出来,准备得很充分,桑弘羊舌战群儒,最后怒了,他问了一个问题:
如果不这么做,那么一旦国家危难,朝廷指望什么来抵御外敌?
儒生们沉默了,最后大家都认为,应该用儒家思想,用仁义来救国。
桑弘羊笑了,若仁义能让敌人放下屠刀,那我们还要养士兵干什么。
其实,儒生们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桑弘羊的政策,让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大家都主张轻徭薄赋,而桑弘羊却千方百计从民间赚取钱财。司马光曾评价汉武帝:
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意思是说,汉武帝的政策,如果被一直坚持下去,那他或许会走秦始皇的老路。好在,汉武帝最后发布罪己诏,及时踩住了刹车。例如,汉武帝晚年,桑弘羊又陆续提出到轮台移民开垦,被汉武帝拒绝。因为汉武帝想通了,不能让百姓太过受苦。
盐铁会议,旷日持久,最终桑弘羊作出妥协,废除了酒类专卖,其他政令虽然力度被削弱,但仍在坚持。
儒生们之所以能战胜桑弘羊,并非是因为他们“占理”,而是因为他们背后有霍光的支持。而霍光之所以支持儒生,也并非因为他认为桑弘羊的政策不好,而是因为桑弘羊是他的政治对手。
当年,汉武帝留下4位辅政大臣,金日磾早逝,霍光想要独掌大权,但遭到了上官桀和桑弘羊的反对,在霍光的打压下,上官桀和桑弘羊联手对付霍光,后来,上官桀联合燕王刘旦,打算秘密上书给汉昭帝,揭发霍光“谋权篡位”的罪行。不料,消息走漏,上官桀为了保命,做最后一击,他设下鸿门宴,由鄂邑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前来赴宴,但被霍光发现,随后霍光后发制人,选将上官桀定下“谋逆”罪,上官桀被处死。
在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桑弘羊也参与了上官桀的政变的证据,但因为桑弘羊曾和上官桀曾联合弹劾霍光,因此,他成了这场政变的陪绑者,被霍光抄家灭族。
其实,桑弘羊到底有没有谋反,都不重要,因为他和霍光之争已经不可和解,他注定要成为霍光的刀下之鬼。
有些人说,桑弘羊是法家的代表。桑弘羊去世那年,已满75岁,他是以“谋逆”罪被处死的,因此,他被彻底钉在了耻辱柱上。桑弘羊死后,天下儒生们弹冠相庆,大家以为,随着桑弘羊的死亡,他的政策也该终结了吧。
但是,狡猾的霍光,并未完全废除桑弘羊的政令。
因为,这种“利君不利民”的思想,上位者一旦尝到甜头,就很难拒绝。
汉朝之后、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以来,桑弘羊仍然被扣着“逆臣”的帽子,但人们发现,“某某官营”、“某某专卖”的政令却从未断过。
后人辱骂桑弘羊两千年,却仍在无耻地抄袭他的思想。
笔者认为,桑弘羊不是逆臣,他是忠臣;桑弘羊不是奸臣,他是能臣。在那个时代,桑弘羊是一位伟大的人物,只是,他被时代所局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