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朱温能灭大唐?朱温于其他藩镇王有何不同?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何朱温能灭大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904年阴历八月,朱温杀死唐昭宗李晔,至此,大唐王朝近300年的统治宣告终结,中国历史随即进入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
“黄巢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的大唐,朝廷的实力衰退到了极致,完全不足以与任何一个割据的藩镇、地方实力派相抗衡,换句话说,虎踞关中周边的任何一个势力,都有能力将其灭亡,但为何偏偏是朱温呢?
假如按照割据势力的综合实力和军队的战斗力来进行排序,朱温只能算第二,实至名归的第一只能并且必须是占据了河北大部分地区的沙陀人李克用,典型的例证有两个:1,在朱温和各藩镇、节度使都参与的镇压黄巢起义的过程中,李克用率领的35000人的沙陀骑兵不但是打破僵持局面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是击溃黄巢军队的绝对主力;2,在890年昭宗策划的讨伐李克用战役中,唐军联合了朱温、卢龙节度使李匡威的军队,以及吐谷浑赫连铎部落的骑兵从三面发动攻击,结果却无一例外地被前者轻松击溃。
假如按照攻击关中,占领京师长安的难度来进行排序,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的地盘直接与京畿相接,中间地势平易,唐军无险可守,反观朱温,地盘基本在河南,不但距离长安较远,中间还隔着潼关天险,大半是崎岖难行的山路。
此外,895年,当关中周边的三个节度使李茂贞、王行瑜和韩建联合起来,想把唐昭宗废黜之时,李克用毫不客气的率军长驱直入,击败节度使联军,占领长安,保住了昭宗的皇位,并且一直在长安待到了年底才撤军。李克用对长安的直接控制远远早于朱温,后者是在903年才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拓展到关中地区并进兵长安的,显而易见,李克用并没有终结唐朝的打算。
在所有客观条件都不是最优的情况下,朱温却硬是终结了唐朝,说明他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来的,原因在于他与包括李克用在内的其他割据势力的出身不同!
晚唐的割据势力按照获得权力的方式大体上可以分成四类:1,世袭,典型代表是从中唐时期便开始割据的东北藩镇;2,朝廷任命,典型代表是在镇压黄巢起义过程中掌握了军政大权的节度使、观察使等;3,朝廷招安的盗匪手里,典型代表便是背叛黄巢的朱温等人;4,朝廷的外族盟友,典型的代表是李克用。
世袭的藩镇,早已从“安史之乱”中吸取了教训,知道妄图取代唐朝的统治代价太高,再加之辖区都在边境,远离京畿腹心之地,对此兴趣全无。
朝廷任命的那些,由于本身出自官僚系统和贵族世家,完全明了朝廷面对的困境,对如何接下这个负担根本没有把握,同时对朝廷或多或少还有些香火之情,不想将其终结在自己手上,故而热衷于通过宦官、宰相来控制朝廷,仅此而已。
沙陀人李克用从其父亲时代就在帮助唐朝作战,故而被李唐皇室赐予了国姓和占山西省大部分的地盘,其辖区内的汉族百姓自然对其秉持怀疑态度,周边的汉人藩镇同样敌视他。李克用精明过人,自然知道以他沙陀人的身份,在这种形势下是不可能取代唐朝的。此外,从他不计前嫌出兵帮助昭宗保住皇位,并且在唐朝宣告灭亡之后把自己的王朝取名为“后唐”来看,其对唐朝的支持还是有相当部分的感情因素在里面,并非完全是出于利益,
朱温虽然出身于读书人的家庭,但祖辈无人做官,估计要么是没有参加过科举,要么是科举落第,从而无缘晋身士族。朱温幼时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全家不得不以给地主当雇工为生,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对政府和朝廷不可能有多大的好感。
朱温成年之后是:“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展露出极其叛逆的性格,等到黄巢起义爆发之后,便义无反顾地加入其中。
朱温背叛黄巢,投靠朝廷,是看到唐军势大,并非是认可朝廷忠于朝廷,故而其在被委任为宣武节度使之后,便仿照东北独立藩镇的做法,将整个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巩固自身的统治,由于此处乃是他的故乡,有大量的社会关系可以利用,自然进行的非常顺利。此外,由于黄巢军队中的精锐大部分都向朱温投降,让他拥有的战力远远超过普通的藩镇。
当朱温率部占领长安之时,由于他的地盘北面是实力最强且有仇(朱温曾经在汴州谋刺李克用)的李克用,自然不敢久留,那么他面临的选择是:1,单纯撤军,朝廷保持原样,带来的风险是这个名义上的政府仍然可以被敌人利用来结盟;2,将唐朝终结掉,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如此一来,只需要防御住北面的李克用即可。
唐昭宗聪明过人,对于割据势力的心态还是非常清楚的,故而当895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逼近长安之时,他首先想到的逃往河东去寻求李克用的庇护,可惜为华州刺史韩建所阻并控制。同时,李克用试图将昭宗从韩建的控制中解救出来,失败之后不得不与其达成协议,让昭宗返回长安,最后终于落入已经将势力扩张到关中的朱温手中。
综上所述,虽然黄巢起义结束后的大唐朝廷只剩下个空架子,复兴是完全不可能了,不过,假如最终控制皇帝的不是朱温,还是有很高的几率维持上一段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