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推恩令这一个成功的案例摆在眼前,朱允炆为何不用推恩令削藩
对朱允炆削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太子朱标的次子,朱标的原配死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才得以扶正,又由于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早夭,朱允炆就成为朱标实际上的嫡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最后承继皇位。而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江山其实并不稳,虽然开国功臣都被朱元璋收拾的差不多了,但朱允炆那些藩王叔叔却并不服他这个二十岁出头的毛头小子皇帝。朱允炆在继位后也感受到了来自藩王们的压力,就强行削藩,但最后由于操之过急,削藩失败,自己也失踪了,皇位拱手让给了燕王朱棣。削藩这件事自古有之,汉武帝刘彻就通过实施推恩令彻底解决了藩国坐大的问题,这么一个成功的案例摆在朱允炆面前,为何他不用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推恩令的大致内容,就是让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诸侯王的子孙都可以分享土地,子孙的子孙依旧如此,直到土地分完为止。如此一来大国变小国,力量分散,不会威胁中央。而推恩令可谓是史上最成功的阳谋,诸侯王如果遵照,那么藩国势力就会越分越小;如果不遵照,那么那些原本分不到土地的庶子第一个不乐意,藩国内部就会自行瓦解。所以相较于直接削藩来说,推恩令更容易让藩王接受,但是朱允炆无法效仿汉武帝实施推恩令。
时代是一直在发展的,西汉的诸侯王与明朝的诸侯王有很大不同,西汉的诸侯王是拥有自己的封国,拥有自己的土地,拥有自己的百姓和军队的,可以说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中就是个土皇帝。到了明朝,诸侯王的权力被大大限制,分封形式完全不同于西汉,《清史稿》中有记载“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可见明朝的诸侯王只有封号而不裂土;只有爵位而无治理百姓之权,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兵源;只拿俸禄而无治事之权。既然明朝藩王都不掌控封地的土地和百姓,那如何有土地继续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呢?明朝藩王之子继承的只有爵位,推恩令的核心是裂土再分封,不适合明朝的分封制度。总不能让朱允炆先把天下土地分给自己的几个叔叔,再实行推恩令吧。
再者,明朝藩王的实力与西汉诸侯王的实力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西汉初期诸侯王实力异常强大,《汉书》中记载“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可见几个诸侯王联合起来完全可以颠覆中央统治,在这种情况下任由诸侯王发展下去,坐镇朝廷的皇帝很快就会成为像东周时期周天子那样只能掌握京畿地区的傀儡了,实行推恩令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
反观明朝的藩王,他们的实力都非常弱小,朱元璋是贫农出身,与刘邦一样,不信任功臣,只信任自己人,所以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帮他守住大汉江山,而朱元璋分封自己的二十五个儿子帮他镇守大明边疆。但是西汉诸侯王是有军权的,明朝藩王只有自己的王府卫士。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是几个藩王联合起来造反,中央也能轻松平定叛乱,朝廷方方面面都要碾压各藩王。因此朱允炆刚开始削藩也十分顺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并不是他们不想反抗,而是实力太小,能力不够,根本无法反抗。
软柿子捏完了,朱允炆就开始啃燕王这块硬骨头,先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朱棣看到他几个被削的藩王弟弟下场凄惨,不得以起兵造反,但是起兵之初他的实力也是不够与中央朝廷抗衡的。在他密谋造反时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就已经接到朝廷的命令,带领七卫军队和屯田军士包围了朱棣的王城,随时准备行动。次月朝廷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可惜张信是朱棣的旧部,投降了朱棣。不久后朱棣以装疯麻痹张昺、谢贵二人,将他们杀害,随后率兵夺取北平九门,这才完全占据了北平。朱棣连杀死当地朝廷的官员都得用计谋,可见明朝藩王的实力确实弱小。就连藩王中最强大的朱棣都得如此艰难的占据自己的封地,更别说其他藩王了,所以朱允炆认为削藩根本没有什么好忌惮的,硬着来就行,哪用的着实行所谓的阳谋——推恩令。
朱允炆最后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朝廷实力不够,而是因为他自己性格太过懦弱,处理政事的经验又不足,导致平叛过程中做了一系列的错误决策。再加上黄子澄和齐泰两个猪队友在出谋划策,想不输都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