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朱棣能够造反成功,到底是谁的错?

  明朝有很多事情总是让后人匪夷所思。从“红丸案”到宫女造反,以及先前的靖难之变。在中国的历史上,藩王能够造反成功的恐怕也就朱棣自己了吧。很多人把这个责任推给朱元璋,说朱元璋当时不该鸟尽弓藏,杀了那么多创业时的干将。也有人说,在当时朱允炆完全掌握主动能力的前提下,能够把结局搞成这个样子,完全是他自己的愚蠢。到底是燕王太过幸运?还是朱元璋眼光不够长远?还是朱允炆自己的责任?不妨我们坐下来来谈一谈。

  首先说说朱元璋。作为一个资深政治家,说朱元璋没有长远目光,选择懦弱无能的朱允炆当皇帝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这个观点本人不敢认同。按照中国封建帝王时代的传统,废长立幼,本身就是一大弊端。为了不给今后自己打下来的江山留下隐患,选择朱允炆当继承人,是合理合法的。还有人说朱元璋杀了太多的功臣,这才是朱棣成功的关键。其实朱元璋也有自己的苦衷。在创业之初,大家都是穷苦哥们儿,一块儿喝酒,一块儿打天下,哪里分得清你我。等到功成名就之后,他们依然搂着朱元璋的脖子要灌这个曾经的哥们儿酒喝,这成何体统?还有像刘伯温这样被民间神化了的能人志士。他不但好几次比朱元璋有先见之明,而且还撺掇过朱元璋谋杀自己的上司。有这样黑背景的人在身边,谁能睡得踏实呢?

  看历史上历代开国皇帝,有几个不诛杀功臣的呢?为什么封建时代要被淘汰?这就是它的局限性。唐宋元明清,谁也不比谁好哪里去。评论历史,就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其实朱元璋后期还是给朱允炆留下很多人力资源的。就凭当时朱棣和朱允炆各自的军事实力,两个人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说把责任推给爷爷朱元璋,是站不住脚的。

  再次,我们不妨来说说朱允炆。这个小伙子之所以能被选中,其实他是和爷爷的政治理念是相同的。朱元璋提倡削弱大臣的权利,朱允炆提倡削藩。爷孙俩那次谈话,就佐证了这一观点。当朱元璋拍着胸脯对朱允炆说,你今后的路我已经给你打下了,你只要照着走就可以了。如果外面有人造反,你几个叔叔就会帮你搞定的。朱允炆说,那万一叔叔们造反怎么办?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啦,朱元璋给孙子讲了一大堆道理,却不能给他解决真正的问题。

  有人说朱允炆太软弱,不该对大家说那句话:你们不要让我背负杀死自己亲叔叔的罪名。其实在现实中,这句话真的能成为保护伞吗?在千军万马之中,当士兵杀红眼的时候,谁还管你是谁,一个冷箭就过去了。再说武将们也不是傻子,场面上的这些虚伪的话谁不是一边听一边冒?翻一翻朱允炆自己一手缔造的削藩时史,他对其他几个叔叔可一点都没有心慈手软。该关的关了,该死的死了,为什么轮到曾经欺负过他的燕王,他就心慈手软了呢?在帝王之家,有真正的亲情?他爷爷能把他作为帝王们来培养,对于历史上的那些帝王家的故事,他不知听了多少。他如果真的软弱,也做不了那么久的皇帝,早就被人给弄死了。

  还有人说因为燕王太能打。看看他起兵时那点人,再看看他的奋斗史,简直就是一个奇迹。首先,他确实能打。然而再能打,他就那么一点兵力。如果不是采用最冒险的方案直取南京,他还会成功吗?如果不是李景隆的出现,他会那么顺利吗?不是朱棣有多厉害,而是朱允炆以及他的团队太过搞笑。本来是好好的一盘棋,硬是被他们给活生生的玩惨了。猪一样的领导,再加上猪一样的队友,那不失败才怪呢。

  历史的微妙之处在于,每个人都能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点和缺陷,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有的人能够把握得住,有的人无法控制自己而已。其实任何时代的历史都不重要,更没必要为了过去的事而骂来骂去。我们从这些历史故事中能够学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