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吴三桂当时已经是61岁的高龄了,吴三桂为什么还要起兵造反

  吴三桂为什么要造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1673年,年仅20岁的康熙,在平定鳌拜势力之后,信心膨胀,借着平南王尚可喜卸甲归田的由头,认为三藩割据祸患长久,下令撤藩。此时,平西王吴三桂已经61岁高龄(就当时的人均寿命算高寿了),为什么还要起兵造反?

  笔者认为,吴三桂起兵造反,是因为看透了清廷的真实面目,就当时而言,不造反就是必死无疑。因为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当中,契约精神是没什么价值可言的。最能体现这一事实的事件,是苏州杀降事件。

  1863年11月,江苏巡抚李鸿章的淮军在戈登的“常胜军”配合下,围攻苏州。戈登身先士卒,“常胜军”火炮犀利,苏州外围相继被克。

  守城的太平军纳王郜云官丧失抵抗意志,试探向淮军投降。双方都认为戈登最讲信用,便通过他居间做保,戈登也向纳王亲口保证其生命安全。

  双方商定好投降事宜之后,纳王等主将杀死了苏州主战负责人谭绍光和1000余人部下,第二天将谭的首级送至清军营中,在清军对首级确认无误后,郜永宽等人便打开苏州城门之一的齐门放清军入城。

  程学启,苏州杀降事件背后的实际策划人

  次日,郜永宽在李鸿章设的宴席中出席,八名主将就座后,开始喝起酒来。酒席间,李鸿章让身边的八个武弁手捧红顶花领的武服递呈八人,郜永宽等人正要接受时,武弁们随即拨出腰刀砍杀了郜永宽等八个降将。

  随后,近三万放下武器的太平军战士,也遭到淮军官兵的屠戮。

  李鸿章悍然违背戈登与纳王约定的投降条件,酿成惊天惨案,让英国的查理·乔治·戈登震怒,因为八人投降有他作保。他甚至拿着枪在军营里面扬言要杀死李鸿章。

  试想1860年在有英国人作保的情况下,李鸿章杀降且毫无顾忌。那么三藩之乱时期,朝廷承诺又有几分可信度。

  当时,其实双方都知道对方会随时违约,吴三桂自然对清政府充满猜忌,而清政府对吴三桂也并不十分信任。实际上双方如同是“囚徒困境”里的两个囚徒,三藩叛乱实际上是对两方损失都最大的解决方案。

  一旦吴三桂交出大权,那么清廷随便找个由头就可以杀了他,甚至诛九族。想想之前投降清廷的人,孙可望、郑芝隆等,有几个是得到善终了的。

  由于朝廷缺乏契约精神,所以只有兵权才能有保障,一旦没有权力那么就没有性命,这是古代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

  实际上,宋朝几乎完美地解决了藩镇叛乱的问题。在君臣相互猜忌彼此相杀的五代十国,善待被夺去兵权的功臣,立下不杀文官的制度,彻底缓解了紧张的君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