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朱棣把皇位传给朱高炽,背后考虑的是什么?

  朱元璋、朱棣父子曾面临过一个同样的选择。是将皇位传给勇武的儿子,还是将皇位传给推崇儒家,被文人所接受的儿子(包括孙子朱允炆)。毫无疑问在朱标没有病逝前,朱元璋就做出了选择:将江山交给推崇儒家的,被文人所接受的朱标。

  对于朱元璋、朱棣父子而言,他们还有一件事需要去解决。朱家原本是平民百姓,没有强大皇族来维护朱家统治的他们,需要扶持一股势力来支持继位的皇帝。随之嫡长子承袭制,便是最符合朱家利益的选择。

  嫡长子继承

  选择嫡长子承袭制,便能让文臣们去支持新继位的皇帝。朱元璋在朱标死后,选择了朱允炆。而朱棣登基后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朱高炽是自己的长子,也是朱元璋选择的燕王世子。根据嫡长子承袭制,朱高炽便是最适合的皇位继承人。

  朱元璋推翻元蒙王朝,建立了汉人国家,中原百废待兴,此时天下百姓需要的不是一位穷兵黩武的君主,而是需要一位仁爱,宽厚的守成君主。于是朱元璋放弃了勇武的朱棣,选择了文弱的朱允炆。

  许诺朱高煦,但朱高炽更合适

  在靖难起兵的过程中,朱棣曾不止一次对救过自己性命的朱高煦许诺:你大哥身体肥胖,你英明神武,将来皇位非你莫属。可以说当时的朱棣是因朱高煦救了自己性命,头脑一热才做出这样的许诺。但当朱棣坐上皇位,冷静下来的他,又不得不为整个天下重新考虑了。

  朱高炽虽然和朱允炆一样,仁爱、宽厚,但朱高炽在某些方面又不和朱允炆一样。朱高炽虽然仁爱、宽厚但不迂腐,也并不优柔寡断。朱高炽的腿疾,正是在为朱棣驻守燕京时受的伤。

  朱棣需要的是明朝安稳的传承三代

  朱高煦很像朱棣,这就让朱棣意识到两点。一、擅长领兵作战的朱高煦是百废待兴的大明,所需要的君主吗?二、朱高煦成了皇帝,还能容得下朱高炽、朱瞻基父子吗?因为宽仁,朱高炽登上皇位后是能容得下朱高煦的。

  在朝中文臣拥戴朱高炽的同时,朱高炽更是有一个朱棣无比喜爱的孙子:朱瞻基。就在朱棣对此犹豫不决时,文臣代表解缙对朱棣说了一句:好皇圣孙。这让朱棣意识到,选择朱高炽为皇位继承人,既能保住朱高煦的性命,还能让皇位安稳的传承三代。

  文臣们支持的是朱高炽父子,一旦朱棣选择朱高煦为皇位继承人,那么报复文臣的朱高煦毕将给大明天下带来动乱。一旦朱棣打破了嫡长子承袭皇位制度,那么天下人将争相效仿,朱氏皇族也很有可能祸起萧墙。

  朱高炽名正言顺且无过错

  朱棣可以起兵谋反夺得皇位,那朱棣的其他兄弟、子侄为何不能起兵,夺走朱高煦名不正言不顺的皇位呢?

  朱高炽不仅是朱棣的嫡长子,又是朱元璋所立的燕王世子。朱棣改立朱高煦为太子,既不符合长幼有序的礼法,还违背了朱元璋的意愿。另外作为燕王世子的朱高炽,行事更是中规中矩,没有犯下大错。朱棣在朱高炽没有犯错的情况下,就废除了朱高炽的太子身份,必定会遭到天下人的非议。

  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朱允炆曾写信离间过朱高炽、朱棣的父子关系。当时的朱高炽直接将朱允炆的离间信交给了朱棣。朱高炽此举无疑是在向朱棣证明:自己是忠于父亲的。

  意料之中的反叛

  另外朱棣还无法肯定朱允炆是生是死。一旦朱允炆还活着,很可能会质疑朱高煦继承皇位的合理性。到那时朱允炆再和反对朱高煦的文臣们联手,天下顷刻之间就会大乱。

  公元1404年,在众多文臣的极力劝说下,朱棣终于下定决心,不更换太子。但朱棣做梦也不会想到,未来的朱高炽会英年早逝。朱高炽死后,朱高煦第一时间起兵反叛自己的侄子朱瞻基。靖难之役的一幕,在大明疆土上再度上演。

  可惜这次朱高煦面临的朱瞻基性格并不懦弱。朱瞻基亲自调拨大军,将朱高煦叛乱镇压。被擒拿的朱高煦依然心有不甘,他在面对朱瞻基责问自己时,竟然伸腿将朱瞻基绊倒。最终恼羞成怒的朱瞻基降旨,杀了自己的叔叔。

  结语

  朱瞻基继位后,重用张辅、于谦等贤臣,对百姓朱瞻基更是提倡休养生息。这些为政举措在缓和了社会矛盾的同时,还让大明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的机会。随之朱高炽、朱瞻基父子统治时期的大明,被后世史学家称为:仁宣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