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刘邦抛妻弃子遭受指责,刘备为何没有?原因是什么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刘备。

  彭城之战时,败逃的刘邦为了给马车减重,曾三番五次把孩子推下车;刘备虽没有这个动作,但他也确实多次抛弃妻儿仓皇逃命。

  同时,与赵云帮刘备寻找妻儿相比,刘邦也有寻找老婆孩子的动作:“汉王之败彭城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史记·高祖本纪》)

  因此,若说刘邦比刘备更狠,其实并不严谨;虽然两人举动的细节有差别,但本质都是一样的;如果因此就说刘备更仁义,那显然是五十步笑百步。

  相对于祖宗刘邦,刘备的“抛妻弃子”之所以被人们大度的原谅,是因为占了时代和对手的便宜。

  史书编撰的时代不同、作者身份不同

  关于刘邦推子女下车的记载,最早来自于《史记·项羽本纪》: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

  除了这个明显的黑点外,《史记》中对刘邦其他各方面的记载,也从不避讳那些看似负面的内容,尤其他对儒生无礼、做事不择手段、立国后对功臣手段凶狠等等。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史记》修编时,正是儒家被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之后,从司马迁本人在史书中表达出的态度来看,他的价值观深受儒家观念的影响。刘邦则出身秦朝基层官吏,他的一些言行在士大夫看来,确实显得格格不入;

  其二,《史记》是司马迁个人编纂的作品,不是官方的史书,因此带有很多与统治者喜好不符的内容,极具批判性。

  此书修成后,司马迁一直防着它被汉武帝焚毁,以至于“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汉书》说,“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即司马迁死后,此书才逐渐流传于世。他的女儿司马英家中也藏着一部《史记》,其中一个外孙杨恽自小研读此书,立志将外公的著作发扬光大。

  后来,出生于底层的汉宣帝刘病已当政后,汉朝的政坛极为清明,此时被封侯的杨恽趁机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并获准公开发行。

  而对刘备的记载,则主要来自《三国志》。当时,两汉已持续了四百多年,官修史书已成为史学界的惯例;同时,其主编陈寿起先是蜀汉的史官,蜀汉被灭后,他又在西晋朝廷任职。公元280年,东吴被灭后,陈寿历时十年编成了《三国志》。此书修成后,深受当时朝野的盛赞;夏侯湛当时也在撰写《魏书》,当他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毫不手软地将手稿销毁。

  也就是说,陈寿是以晋臣的身份编写三国历史,因此对于各方,他不可能抱有太浓厚的主观偏见。如果考虑到晋是取代魏而建立这一层关系,他甚至有理由稍微抬高蜀汉——毕竟暗示曹魏的非法性,才能往司马氏脸上贴金。

  至于《三国演义》的立场,那就更不用讲了。在尊刘抑曹的论调下,曹操干了再多好事,那也是心怀不轨;刘备即使再抛妻弃子,那也是为了光复汉室、忍辱负重。

  二人及对手的身份有差异

  历史人物的形象,并不是完全由史书决定的,民间的心理、老百姓的好恶,往往具有重大主导效应。

  刘邦之所以被人视为小混混,那主要因为他的对手是传统贵族。项羽虽成为了失败者,但由于他对灭秦的巨大贡献、多次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失败后干脆利落自杀的磊落表现,使得他在后世广受赞誉;在向来以胜败论英雄的史学界、舆论圈,项羽堪称唯一的例外。而相比较之下,刘邦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作风,就显得有些“猥琐”之嫌。

  因此,大家明明知道刘邦代表着时代的进步,却往往抑制不住对项羽喜爱。很不幸的,刘邦“抛妻弃子”这种古代帝王的“常规操作”,就成了他为人卑劣的重要证据。

  而刘备的运气则好得多。他所处的时代,刘氏的汉王朝已持续了四百年,甚至成了一个民族的称谓,“民心思汉”的大舆论,使得刘备天生占有道德制高点。

  此外,与他那些出身豪门的对手们相比,刘备虽为皇室后裔,但已沦落到“织席贩履”的地步,起点低、底子薄,但他最终却战胜一众强敌,成就三分天下的伟业,这样的励志故事,使得他的一切举动都“情有可原”:你看看,为了成就大业,人家的牺牲多大,连老婆孩子都不要了。

  同时,“桃园结义”的传说让人热血沸腾,“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传言也颇让一些热为之赞赏不已。

  而他的主要对手曹操,不仅是个宦官之后,更是被《三国演义》塑造成了一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汉贼。

  因此,在各方面的对比之下,刘备的一切举动都具备了合理性,别人抛妻弃子是没人性,他这样干就成了忍辱负重,真让人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