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诸葛亮当初为什么要杀魏延,所谓反骨是不是真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诸葛亮杀魏延,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中记载: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魏延不受控制,坚持要留兵据守,不还成都,甚至和杨仪发生了军事冲突,继而有投靠魏国的打算,魏延收聚残军,与马岱商议曰:“我等投魏,若何?”当魏延与姜维对阵时,姜维依照诸葛亮锦囊的指示,激怒魏延喊话,魏延狂傲,大喊一声:谁敢杀我?声音未落,身后马岱手起刀落,将魏延斩于马下。

  原来,诸葛亮早就料到自己死后魏延必反,于是安排马岱假意投降魏延。

  那么正史是怎样记载的呢?诸葛亮有诛杀魏延之心吗?

  三国志记载”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意思就是:诸葛亮已经考虑到了魏延可能会拒绝听从命令,因此安排了两人断后。魏延在最后面断后,姜维次之。换句话说,即使魏延有什么想法,姜维在后面还可以抵挡一阵。

  当时杨仪为丞相府参军长史,加绥军将军,魏延为征西大将军。杨仪精于军务,魏延骁勇无敌。两人一文一武,堪称绝配。但是两人在实际中却相互不服,其中魏延更是傲慢狂放,不把别人看在眼里。别人都怕魏延,唯独杨仪不怕。

  相比于军中职位来讲,魏延头衔更大,因此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魏延想当然的认为,执掌整个军队,决定进攻还是撤退的大权应该由自己来决定,但是诸葛亮却留有遗言,将军队交给了杨仪,并且让杨仪领军撤退。诸葛亮的安排让魏延十分不爽,于是率军抢先南下成都,并且烧断了归途的栈道。

  杨仪领军昼夜兼程,从其他路线紧跟上魏延军队,在南谷口两军开始对阵。杨仪派王平攻击魏延,王平对魏延的手下士兵申明大义: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于是士兵们纷纷投降,只剩下魏延和他的儿子数人而已。王平令马岱追赶魏延众人,马岱率军赶上并斩杀了魏延和他的儿子。

  归根到底,魏延的死与诸葛亮有很大的关系,诸葛亮从始至终就不信任魏延。

  魏延最初并不是刘备手下人,是刘表手下一员将领,后来投靠长沙太守韩玄。魏延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而且武艺超强,有胆识有谋略,但在始终得不到重用。当投奔刘备,诸葛亮便下令要杀他,诸葛亮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还说魏延背叛刘表、杀死韩玄是不忠不义,如果不是刘备救下,恐怕魏延命不保。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军师,一向对他言听计从,在魏延投靠这件事情上两人的意见为什么不一致呢?

  刘备在收买人心上有一套自己的见解,特别会演戏,见到魏延前来投奔时内心特别高兴,十分愿意收服这样的大将为己用。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心腹自然知道刘备的想法,于是两人就默契地唱起了双簧,由诸葛亮唱白脸给魏延一个下马威,由刘备唱红脸收服人心。

  ”脑后有反骨“只不过是诸葛亮的托词罢了,诸葛亮又不是神仙,怎么能与一个人刚见面就判定他日后一定反。孟达投降了魏国、糜芳投靠了东吴,诸葛亮对他们委以重任,也没说过他们有反骨。这么做的真正目的:

  一是为了敲打魏延。

  毕竟魏延杀韩玄犯了以下欺上之罪,这在古人视为大不忠,尽管魏延弃暗投明,但多少让忠义之士瞧不起,认为他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把魏延推下去处斩,想让魏延长长记性,今后不要有非分之想,甭干杀君欺上之事。

  二是为了立规树威。

  随着刘备势力的不断壮大,随着投靠刘备的人越来越多,诸葛亮的地位受到挑战,以魏延长有反骨为由,把魏延拉下去处斩,以此告诉大家在刘备这个阵营中他也有生杀大权,提醒大家要好自为之。

  在刘备攻雒城时,魏延与黄忠要争着出战,但魏延却急于建功而违抗军令,并且还战败了,战败就要处斩,但刘备以魏延活捉冷苞有功,将功赎罪,又使魏延躲过被杀,而且一路受到重赏。刘备入主西川后,在论功行赏上,封魏延为“扬武将军”,而且排在马超前面,看得出来刘备的确很喜欢魏延。

  在诸葛亮的敲打震慑下,在刘备的收买爱护下,魏延真心投靠了刘备。后来曹操想诱降他,被魏延拒绝还大骂曹操,并把曹操两颗门牙射落。

  魏延能真心辅佐刘禅吗?

  刘备死后,刘禅登基,与刘备相比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像魏延这种实力派大臣对新主刘禅到底有多少忠诚度成为了诸葛亮日夜所思的问题。而从魏延的履历来看,魏延对“弱主”瞧不上,一个王朝总要有“强主”与“弱主”,哪能都是强主,况且刘禅就很弱,这一点诸葛亮看很清楚。

  在使用魏延这件事情上诸葛亮拿捏的很有分寸,他知道只要他在一天魏延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发光发热不敢有非分之想。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非常受重用的,是副统帅,兼任凉州刺史、相府司马等职位,甚至后来还作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持有皇帝的符节,蜀国只有关羽、张飞、诸葛亮、魏延四人)。当五丈原病危时,如何让刘禅坐稳皇位、如何让蜀国平稳过渡、不让魏国、东吴有机可乘,成为诸葛亮面对的头等问题。这个时候向魏延这样的举足轻重的人物处境就比较微妙了,如果魏延有足够的觉悟就不会出现以后的悲剧了,偏偏魏延又不是这样的人。

  一、魏延为人高傲,目中无人。

  魏延这个人,为人其实是十分高傲的,所以和同僚的关系处得并不是很好。比如,曾与都乡侯刘琰交恶,两人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大打出手,互不让步。到最后还是诸葛亮出面,责令刘琰向魏延道歉时,这场闹剧才结束。

  二、魏延的胆大冒险和诸葛亮的谨慎相悖。

  诸葛亮一生用兵,讲究的是谨慎,是步步为营;可是魏延不同,魏延这人善于用兵,又胆大冒险,曾建议亲自率兵子午谷,走关中,与诸葛亮会师潼关。考虑到魏延的胆大冒险,有多少兵都不够其折腾。

  三、魏延手握重兵,又无人压制。

  魏延自跟随刘备以来,多次有所建功。在刘备于成都称帝后,便封魏延为汉中太守,带兵驻守汉中,以防范曹魏来袭。他在军队中威望高,再者魏延有汉中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在手,如果他一心想要反汉,用汉中来做晋身之资,蜀国的那些年轻将领,又有谁能够压制他呢。

  因此,考虑再三,诸葛亮为了蜀汉的未来考虑,为文臣武将之间的团结和睦关系考虑,只能把魏延牺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