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三代老臣张廷玉,他凭什么能成为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

  你真的了解张廷玉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历史上兴盛的王朝不在少数,其中不得不提的一定是三代不衰的“康乾盛世”。而其中起到关键衔接作用的正是人才辈出的“雍正王朝”。只有短短14载的雍正王朝,却在历史上留下不少的名人名事。这其中有一位“三代老臣”张廷玉,他作为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可以说在清朝的历史上书写了传奇的一生。

  最高荣耀—“配享太庙”

  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于康熙三十九年入进士,在康熙年间他就受到了重用,入值权力中枢“南书房”。康熙死后雍正继位,在雍正执政的数十载,张廷玉也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代。雍正在位时,张廷玉步步高升,位居从一品礼部尚书,到后来高居军机大臣,每日参见皇帝,参议政事。

  到了乾隆时期,他依旧十分器重张廷玉,这是因为雍正在去世时,在留给乾隆的遗旨中说:“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功巨甚。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雍正在强调张廷玉的忠义之心,也是向乾隆推举他,告诉乾隆此人可以委以重用,并下旨让张廷玉死后作为功臣入太庙供奉。太庙作为明清祭奠祖先的家庙,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才可配享太庙,可见张廷玉深得雍正信任。

  可是尤其是人才云聚的“雍正王朝”,张廷玉到底有怎样的魅力?才可以让雍正如此重视,在历史上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呢?首先,要从他的才学说起。

  真才实学铸就三朝元老

  张廷玉很小就饱读经书,才华横溢。在康熙年间,有一次张廷玉在面见康熙皇帝的时候,就即兴出口七言绝句,得到了康熙的赞赏。当时就看中他的才华任命入值南书房。实际上,张廷玉是大学士张英的次子,他完全可以子承父业“久持讲握,简任机密”,可他没有。他也没有借助父亲的地位,而是通过自己真才实学,进入了权力中心。

  由此可见,张廷玉是有实实在在的真才实学,他青出于蓝胜于蓝,得到了康熙的青眼。后来雍正登位,作为一代明君,雍正是出了名的“勤政”。这样的勤君上位,必定找勤臣相辅,于是雍正看中了张廷玉勤勉不息的品格。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雍正十分欣赏张廷玉的真才实学。而张廷玉也不负他的期望,为清朝的繁荣立下了不少功劳。

  雍正年间大兴改革,张廷玉作为军机大臣,政事上,皇帝亲力亲为任务艰巨,他将题本和奏本统一为奏本,简明扼要写清奏折呈上批示;朝廷上,雍正根基不稳官员懈怠,

  张廷玉大力整治;军事上张廷玉攻克准葛尔,为此设立了军机处,打倒头目,使得吏治严明。以上种种措施,让张廷玉出众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

  敢问这样一位次次直击命门的左膀右臂,有谁不想得到?雍正在继位之时主张“以才为先”,作为皇帝他重才也欣赏才人。张廷玉重在才干突出,在雍正最需要有才能之人助他巩固江山时,张廷玉凭借真才实学,得到了雍正的肯定。人无才,则不立。不管什么朝代,只有具有真才实学才能创造价值,才会得到重用。

  此外,忠臣也同样深受皇帝器重,而张廷玉此人,则是两者兼备。

  皇帝只相信“绝对的忠诚”

  张廷玉出生于几代贤臣之家,自小深受儒家教诲,恪守中庸之道,他深知首先要得到皇帝的信任,那就意味要绝对的忠心。

  他的父亲张英为官清廉、人品端正、是著名的贤臣良相,也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雍正就从师于张英,他深知张英的品行端正。所以来自三代忠臣之家的张廷玉,大大获得了雍正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张延玉也继承了家族清正廉洁、忠心不二的风气。

  雍正年间,出现了一位大将军年羹尧,但是这人嚣张跋扈,居功自傲。年羹尧在第一次见张廷玉时备了几样礼物,分别是蜜桔、绸缎、折扇和一包天麻。

  年羹尧怎会不知道张廷玉的细微谨慎,送的这些东西看似普通,其实其中大有学。年羹尧表示天麻和绸缎是赠给家母以表心意,而蜜桔是普通的四川特产。而折扇只不过是读书之人惺惺相惜互赠的雅物而已,让张廷玉务必收下。

  张廷玉如此聪明怎么不知道这场无声地拉拢已经开始,这个年羹尧又想刺探情报,又想拉拢自己入伍。于是他唯独收下了天麻,作为治病良药送给母亲。没有驳了年羹尧的面子,却又表明了忠心。

  自古皇帝谨慎多疑,他们手握重权,而无数谋权者虎视眈眈,皇帝最忌心怀二心的人。张廷玉身在政治中枢,一言一行都如履薄冰。所以他谨慎细微才是根本,不欺下罔上,不狂妄自大。张廷玉的忠诚给了皇帝足够的安全感,同时也拥有自己在官场作为的保护伞。

  张廷玉牢牢地抓住了忠诚两个字,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他也凭借他的处世智慧,在为官上高调严厉,而在做人上低调谨慎。这才能游刃有余地在帝王身边大展宏图,再加上他的谨言慎行,铸就了他三代老臣的地位。

  皇家大忌—“夺嫡夺子”

  雍正王朝的建立有一段众所周知的传奇历史,雍正经历了“九子夺嫡”才坐到了今天的皇位,所以雍正被立为帝的原因在民间说法不一。而雍正作为“九子夺嫡”的赢家。他才最深刻知道其中的权谋、心机、手段。

  作为上书房中三位大臣之一的张延玉从来没有向康熙提过任何关于太子的言论。在太子胤礽被举报犯罪之时,作为监审的张廷玉烧毁了这其中的罪证。顾忌了康熙保全皇家名声的想法,没有参与任何皇子的站位斗争。

  张廷玉此举,贯彻了他曾说过的:“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而此后半生,他也一直将此当作行事准则。他虽心有城府但是绝不多言,深谙审时度势之道,时常揣摩君心。

  凭借对帝王之心的精准拿捏,张延玉读懂了康熙按兵不动,暗诲雍正的野心勃勃。他洞察人心,又运筹帷幄。他知道九子夺嫡多为两败俱伤,所以他始终中立少言。但他的精明之处在于,他不可能在九子夺嫡中完全独善其身,但他每次都可以全身而退,这才是他最高明之处。

  毫不夸张来说,张延玉可以称为现代职场的顶级教科书,一面可以和上司势均力敌,配合默契。一方面在下属面前威严耸立,最巧妙的是面对敌人,可以明哲保身又可以不失信任。他明白最不能参与的就是太子之争,这也是他保持皇帝器重的最重要的一点。

  张廷玉的“不争”,看似无为实有为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争。争强、争胜、争名、争利这一点往往是人之常情。身居高位的张廷玉,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疑心。

  所以张廷玉的最大优势,正在于他“不争”,这个不争不是无为,而是无懈可击。不争名与利或者财与色,张廷玉就是不去争这些。不去争,自然就没有缺点。他不是不争,他是不会去做超过他野心的区域,始终给自己画一个安全的圆圈。就是这样简单的不争,古往今来身居高位能做到的人却没有几个。

  雍正王朝人才辈出,张延玉的成功多半来自他自身的能力和智慧。他没有异于常人的本领,但是他却有不可替代之处。要想立于不败的地方,就要做无懈可击的人。大人物往往都有大智慧,这些共通之处,实在值得我们琢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