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李世民登基之后是如何解决国家财政不足的问题的?

  历史上各朝各代在建立之处结束了连年征战,对于现在的百姓跟国家而言无论是粮食还是钱财都是比较少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新朝一套政治体系刚刚建立,正在初步运行,国库此时也没有充盈起来,长期作战后军队也需要休息,这可以说是极其艰难了。更可怕的是如果碰上天灾,或者外族入侵,那更是雪上加霜,搞不好整个江山就岌岌可危了。别看唐朝后来强盛到万国来朝,其实最开始也面临着这样的窘境。最后虽然化解,但李世民可差点被叫成“马粪皇帝”。

  李世民在隋末乱世南征北战,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显然他的目标不只是简简单单做个王爷,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庚申日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兄弟,直接逼供,让李渊连发难都没有机会。同年八月初九他登基为帝,而此时距离武德元年(618)唐朝建立不过八年而已,内部外部依然还未完全安定。

  隋朝杨广造成隋末严重大乱,人口锐减,导致武德年间、贞观初仅存两百万户。而且早在玄门之变前一段时间,东突厥的颉利可汗挥师南下,竟然直接来到了距都城长安仅40里的泾阳,整个京师为之震动。此时长安的兵力不过数万,想要抵挡突厥大军实在难上加难。于是唐太宗李世民设下疑兵之计,之后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人到渭水与敌军首领颉利隔河对话,怒斥颉利背信弃义,擅自撕毁定下的和平盟约。

  颉利中了疑兵之计,并且被李世民的气势震慑,当然很可能还要加上李世民后来开出的一些条件确实让他动心,最终双方签订了渭水之盟,突厥退兵。不过这样的盟约显然只是一时的,一有问题突厥还是会趁机南下。

  果然,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贞观初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来了,本来还处在恢复生产状态的百姓遭受了严重的打击,而且旱极而蝗,之后又是大规模的蝗虫过境,更是雪上加霜。国内遭遇天灾还不算,本来定下渭水之盟答应和平共处的突厥又要乘人之危,准备南下。这内忧外患让刚刚登基的李世民也是焦头烂额,朝会上他询问文武百官可有解决之法。

  要解决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但最大的问题是朝廷现在没钱。没钱就不能从民间收购粮食去灾区赈灾,没钱就没办法发军饷、发物资让军队作战,如果钱能到位,那么大部分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房玄龄此时也是忧心忡忡,先是汇报各地灾情,之后便说岭南地区还有不少余粮,但朝廷没钱也没办法买来赈灾,他也束手无策。没钱怎么办?总不能去抢岭南百姓的粮食吧。

  这时少府监裴匪舒站出来提了一个意见,他说:“陛下不必忧心,微臣有一个法子可以一试,说不定有奇效。前几日臣听说御马监中的马粪堆积如山,想必军中的马粪肯定更多,既然如此,不如把我大唐官府、军队中的马粪都收集起来,当肥料卖掉。蝗灾后百姓正要重新耕作,而马粪这样的好肥料他们必然需要,这样既能够充盈国库还能解百姓之苦,岂不是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李世民一听这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于是下令以宰相房玄龄为主,大将军尉迟恭、少府监裴匪舒为辅,全权负责卖马粪事宜。之后一场由官府主导的“马粪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效果果然不错,仅半个月就让朝廷获利颇丰,解了燃眉之急。

  突厥一看唐朝“马粪运动”开展的这样火热,能有这么多的马粪和百姓参与首先就说明他们战马多、人口多,这个时候攻打怕是吃力不讨好,于是便放弃了侵略计划。这下好了,内部有钱了、稳定了,外部胆怯了、退却了,本来岌岌可危的形势一下就发生逆转,马粪功不可没。

  不过半月后李世民就下令所有官员停止马粪买卖,官员们都很不解,这么好的事为什么要停?李世民在众人的质疑下道出实情,原来江夏王李道宗给他上了一道奏章,建议他停止“马粪运动”,不然随着此运动越来越深入人心,“马粪皇帝”这个名号很可能会扣在他头上。李世民当然不愿意自己有这么个“雅号”,于是立马下令停止。大臣们虽心有怨言,但毕竟关乎皇帝威严,未来史书要留这么一个名也确实不好,于是都不再反对。

  让朝廷始料未及的是,官方停止了马粪买卖,民间却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反而还愈演愈烈。没有了官方的控制,各种不法经营也出现了,暗自抬价、以次充好、非法强占等等,官府派人取缔竟然还引起民怨,不少百姓开始聚众暴动。此时还是裴匪舒站出来说可以让民间继续该活动,官方只要将其纳入经营范围合法化管理就行。李世民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久后暴乱平息,民间经营环境也好了不少。

  马粪虽“其貌不扬”,但却在贞观之初给唐王朝带来了不小的财富,而且此举无意中震慑了北方游牧民族,为遭受大灾的百姓提供了喘息之机。最后“马粪运动”虽然引起暴动,但朝廷也迅速做出应对,合理的让利于民,消除了矛盾,成功互利互惠。所以别小看平凡的马粪,用得好了可是造福天下的“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