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刘备和曹丕都有称帝的理由,孙权又是以名义称帝的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孙权称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都崇信名正言顺,比如说对外征战,都会寻个借口,以示自己法理上的正义地位,而称帝建国更是如此,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也是以暴秦无道为由竖起的反旗,虽然大多的借口只是用来安慰自己的谎话,但统治者还是寄希望于能这种方式能防止百姓及后世对自己的诟病。

  而在三国时期,魏国曹丕是以惮位之名称帝,而蜀国刘备又以代天讨贼,宗室续汉的名义称帝,表面上看两人都没什么问题,那么做为一方霸主的孙权又以何名义称帝呢?

  自刘邦建汉到王莽篡汉,经过两百多年的统治,身人汉人已经成了全天下人的共识,所以哪怕刘秀一统天下之后,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为了自己法理上的名正言顺,以自己刘姓族人身份,依旧称汉,意为延续汉朝。

  到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央失了自己鹿,诸侯都想逐上一下,虽然诸侯们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但却并没有一人敢表露出来,如董卓、曹操,虽也有称帝之心,但都明白汉室虽然衰微,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冒然代汉,只会引起天下纷乱,百姓非议,群臣抵触,所以曹操直到死也没有称帝,只是将自己的地位不断抬高,以达到削弱大汉,扩大自己对天下的影响力的目的。

  当然,也有鬼迷心窍的,如袁术,自认为自己的实力达到足以代汉自立,选择了更进一步,结果被曹操以天子的名义召天下共讨之,最终败亡。

  这并不是说各方诸侯还对汉室保持忠心,只不过大家都维持着绝不率先称帝的默契,以观天下之变,结果袁术却率先站出来打破这个默契,这就激起了所有有野心的诸侯的愤怒。

  在得知曹丕和刘备相继称王之后,孙权有三条路可走:第一,自己称帝反魏,孙氏一族虽然割据江东,但还是以汉朝封的官名行使治权,而受曹操封也是因为曹操是以天子的名义封赏孙家,所以孙权完全可以自立并竖旗反魏,这样就可以获得合理的称帝名义。

  第二,在得知曹丕称帝之后,孙权可以重新扶持一位刘姓宗亲对抗曹魏,这样在获得道义上的正义之后,可以走曹丕惮位的道路,最后称帝。当然,刘备也称帝了,因为刘备拥有法理,孙权也可以选择承认刘备的蜀汉政权,但这样一来,孙权就成了刘备的臣属,江东也成了刘备的治下,孙权不可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第三,承认曹丕代汉建魏,这也是当时最附和孙权所处的局面,襄樊之战,吕蒙偷袭荆州,斩杀关羽,从而致使孙刘联盟破裂,并且将双方的关系置于了死敌的对立局面。

  此时若是孙权也选择自立称帝,那么不仅在法理上站不住,更会激起魏蜀两国的同时讨伐,扶持刘姓宗亲,又没有合适的人选,承认刘备,孙权又不愿意,而且倒向刘备的结局只会是被刘备架空,并最终失去孙氏两代三人打下的地盘,所以虽然江东朝堂一片劝进之言,但孙权还是选择了压下一众声音,选择向曹丕称臣,接受了曹丕封予的吴王之位。

  从另一方面讲,孙权向曹丕臣服,也意味着孙权向乱臣贼子投诚,在自诩汉室正统的蜀汉眼中,孙权与曹丕无异。

  夷陵之战后,蜀汉大败,刘备病死于白帝城,蜀吴关系在诸葛亮的努力下,走向缓和,虽然向曹魏臣服,并不意味着孙权真心投降曹魏,只不过是在刘备大军兵锋之下的无奈选择,此时蜀汉己构不成威胁,东吴凭借长江天险也完全无惧曹魏,所以孙权称帝的心思再次萌发。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

  公元223年刘备病死于白帝城。

  公元226年曹丕病死,曹叡继位。

  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北伐,失败后退回蜀中,次年发动第二次北伐,魏蜀两国陷入僵持阶段,孙权则趁着魏国无暇顾及江东,宣布断绝于魏国的臣属关系,在武昌祭天称帝,国号吴,年号黄龙。

  有意思的是,孙权为了强行给自己一个称帝的法理,则是对之前自己臣服的魏国极力谩骂,言称魏得国不正,对于江东又追索春秋时的吴国典故,意为汉吴为两个国家,自己继吴国皇帝位,与汉无关,而曹魏篡汉得国不正,世人共讨之,自己以吴帝之名代汉讨魏。

  不得不说,孙权实在够能忍,曹丕在位的六年间,孙权一直与其虚以委蛇,只是名义臣服,实际上并无任何臣服的动作,反而极力提防曹魏南下,直到曹丕死后,魏蜀两国交战,孙权才趁机称帝。

  孙权称帝后,东吴拥有了名正言顺与魏蜀争夺天下的借口,三方正式形成鼎立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