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死后,刘邦只有一个反应,已经足以证明韩信是冤枉的
韩信,本是淮阴小儿,家里很穷,又什么都不会,只好四处打秋风,日子过得相当凄楚,项梁叔侄江东起义之后,韩信才看到施展人生才华的机会,于是投奔了项家军,孰料就因他长于谋略,短于武功,所以在项家军之内并不受重用,项梁死后,才在项羽帐下做了个执戟郎中,也不过是后世所谓的带刀护卫,表面风光,实际没一点用处。
韩信战争中也曾努力寻找发达的机会,曾几次向项羽献策,据说他提出来的计策连项羽亚父范增也大为赞赏,但是呢,项羽就是看不上他。
没有办法,只能在推翻暴秦,分封诸侯之后,韩信偷偷离开项羽的队伍,改而投奔天下最能惜英雄重英雄的刘邦。
其时天下粗定,数年反秦斗争都没脱颖而出的韩信,项羽麾下一个小小的执戟郎中,你以为刘邦能对他有多重视,不过看在他千里投奔的份上,封了个小小的连敖,也就相当于现在部队司务长之类的小官,让他混日子去了。
可以说,韩信这人前半生很倒霉啊,连敖当了没多久,赶上上司贪污军粮,依律韩信当受连坐。所以韩信和十一个管理后勤的同事一起,押赴刑场斩首。
前面十来个人都死了,轮到韩信时,韩信恐慌极了,他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于是扬天疾呼:
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
汉王难道不想争夺天下吗,为什么要屈杀有用的人才呢。
一句话道出了汉王刘邦的真实用心,恰巧监斩的夏侯婴也有几分见识,一听韩信关键时刻竟能喊出这样的话,当下觉得这人可能很了不起,于是叫过来攀谈几句。
对答之间,夏侯婴为韩信的见解折服,觉得他真是个人才,于是向汉王刘邦举荐。
可以说,夏侯婴是韩信第一个恩人,但可惜的是,他对韩信的价值认识的并不十分透彻,估计也就理解为韩信只是个有用之才,具体有用到什么程度他并不知晓。
而刘邦听了夏侯婴的话,也并没有把这个韩信当回事,只是拔高认识,把他像普通降将一样加封为治粟都尉,撑死也就后勤司令一样的官职,自以为已经给韩信了不起的待遇了。
韩信能怎么着,只能好好效力,在工作中寻找机会,因为负责后勤的缘故,工作时和萧何打交道比较多,一来二去,和萧何越来越是熟悉,萧何也逐渐被他的才能折服,觉得韩信是个天下无双的国士,应该放出去独当一面,而不是只当个治粟都尉了事。
于是再度向刘邦举荐,一连举荐好几次,刘邦都没当回事。
韩信至此心灰意懒,觉得不能再到刘邦这里浪费时间,于是二度逃亡,其后呢,萧何上演了一出名扬千古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提醒刘邦,韩信真的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才。幸运的是,刘邦这回慎重的对待了萧何的举荐,隆重其事的接见了韩信,并向他讨教天下大计。
苦等多年的机会终于来临,韩信就凭借胸中真才实学,取得刘邦的赞赏,遂成了刘邦麾下二号人物,担任了汉军的大将军。
韩信就这样走上了军神之路,也算他苦尽甘来吧,在其后的楚汉相争中表现卓越,立下无数大功,简单一点说就是:
刘邦正面牵制项羽主力,而韩信呢,则兵出偏锋,袭扰后方,为刘邦收纳天下诸侯,所以当刘项之争十分胶着的时候。
韩信已略下齐地、燕地、赵地、魏地等,按战国七雄的格局划分,刘邦自己仅占领秦地以及三晋之一部,其余诸国领土,除项羽手里的楚地之外,其余各地都是韩信替刘邦拿下来的。
他的功劳至此已经无人可及,这时候,韩信时三分天下有其一,厉害到了偏楚则楚胜,偏汉则汉胜,中立则可自立一国的地步。
手下也有人劝他,说他:
一:功劳之大已经到了无法封赏的地步;二:才能之高已经到了天下无敌的地步;三:势力之强已经到了无人能制的地步。
有这三个因素,当下唯一的出路就是叛汉自立,否则将来的下场一定非常凄惨。
韩信呢,则天真的认为: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数万之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吾得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背之不祥。
汉王对我有再造之恩,信任的无以复加,我怎么能背叛他呢。
手下没有办法,为了免去将来的祸患,只好佯疯而去。
手下如此提醒,韩信还执迷不悟。
那么,手下说的对吗?
天下平定以后,韩信即由经营多年的齐地改封到对汉室还心存不满的楚地,由齐王改封成楚王,楚王当了没多久,就被刘邦抓起来治罪。
这时候韩信好像明白了一点,嘲讽的说:
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韩信话已说的这么明白,刘邦怎么解释:
人告公反
有人说你要造反,典型的莫须有,这个理由刘邦自己都不相信,所以只能以“人告”之说为自己解释。
韩信因此被贬为淮阴侯,并被带到洛阳软禁起来。
韩信至此,已如猛虎拔去爪牙,可有人还不放心,还不肯让他好好过日子。
公元前200年左右,代地陈豨谋反,刘邦亲自帅兵平叛,韩信因病留在长安,就因为他跟陈豨有点关系,所以吕雉是越想越不放心,最后以家奴出首为名确定韩信造反。
想将之招致长乐宫诛杀,于是骗韩信说:前方派来使者,说今上已平定代地,诛杀陈豨,大胜而还,为示庆祝,要求在京官员都去长乐宫祝贺。
临了还怕韩信看出端倪,再度称病不来,让计划化为泡影,又让萧何给韩信写了一封亲笔信。
萧何在信里,貌似很忠肯的劝告说:虽疾,强贺。
虽然你有病,但最好还是尽力来一趟,因为这毕竟是国家大事吗。
萧何,与韩信多少年的交情,又是韩信的恩人,韩信能不听吗,于是,韩信就在长乐宫被吕雉伏兵诛杀。
随后被夷灭三族,一代军神就落了个这样的下场。
韩信是吕雉独断专权,未经刘邦请示,以家奴出首,韩信有意谋反的罪名害死,那么,刘邦知道后什么反应?
大为庆幸,庆幸吕雉及时为汉朝平定了一场灭顶之灾;或者龙颜震怒,觉得吕雉未经请示,擅自诛杀汉室功臣是对汉室江山犯罪。
都不是,那么,刘邦什么反应呢,《史记》和《汉书》上面的说法虽然略有不同,但都同样耐人寻味。
《史记》说: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汉书》说:高祖已破豨归,至,闻信死,且喜且哀之。
一个“且喜且怜”,一个“且喜且哀”
喜是肯定的,终于除掉一个心腹大患,那么刘邦又怜什么,哀什么。
不得不说,这时候他心里还是有一点内疚的,因为他也相信,谋反这样的大事,就凭一个家奴出首即可认定,而且还不经法司审定,骗至长乐宫暗杀,不是冤枉是什么,不然为什么不能公开审讯定罪呢。
当年刘邦因怀疑萧何谋反而将之下狱治罪,有个宫内值宿,姓王的卫尉很勇敢的质问刘邦说:萧丞相当年执掌关中,关中百姓只知丞相而不知大王,他那时候不反,现在却要造反,天下还有这么愚笨的人吗。
这番话刘邦也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大度的原谅了萧何。
可同样的道理:当年韩信当齐王的时候不反,如今沦落京城,当了个无兵无权的淮阴侯倒要谋反,天下有这么愚笨的人吗。
这番话刘邦却死活听不进去,为什么会这样呢。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如臣,多多益办耳
恐怕这才是韩信谋反真正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