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汉文帝是怎么用23年的时间,奠定汉朝经济基础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汉文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每当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王朝,刚刚结束战争的统治者们都要面临一个非常头疼的选择:

  是要先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呢,还是要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力?

  毫无疑问,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者秦始皇,选择了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力,于是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严刑峻法的制度,还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等。

  在这种超之过急的情况下,百姓怨声载道,随后便爆发秦末农民起义,六国的贵族们也趁机兴风作浪兴兵征讨,导致秦朝仅仅存在十多年便灭亡了。

  等到刘邦建立起汉朝,由于当时汉朝正处在内忧外患的状况,这让刘邦不得不四处征讨,最终因为在和淮南王王黥布的战争中身负重伤,最终去世。

  在这种情况下,帝国的重担,落在了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刘恒身上。

  在此之前,只有秦始皇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王朝。但事实证明秦始皇在治理国家上所使用的方法,是有问题的,如果汉文帝向秦始皇学习,毋庸置疑,汉朝就很有可能会折在他手上。

  幸好,汉文帝登基后,他的注意力是全部放在经济和民生上面。

  在汉文帝看来,只有更加稳定的社会才能更快的进行经济发展,才能让人们更加的认同汉朝。

  但这又存在着矛盾,因为想要稳定,就需要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可如果加强控制,就又会拖累经济的发展。不过在黄老思想的指导下,汉文帝最终决定首先决定民生问题,让朝廷从国民经济领域完全退出,让人们自由的发展工商业和农业。

  汉文帝最先开始的,便是减轻人民的负担。在他登基后的第二年,他便宣布土地税减半,从原来的十五分之一,变成三十分之一。另外人头税也做了调整,从原本的每年120钱变成40钱。

  这么一来,百姓自然是十分高兴,会更有动力去进行劳动生产。但对汉文帝来说,却给自己带了新的麻烦。

  给人民减轻这么多的负担,就会导致朝廷的收入减少。汉朝时期,朝廷的两大财政支出,便是官员俸禄和军队军费。

  官员跟着汉文帝,那汉文帝就必须要给他们发工资。军队在北方抵御匈奴,为汉文帝防范国内诸侯势力,军费也是必须要发的。

  在无法开源的情况下,汉文帝只能节流。为此他大力压缩财政开支,裁减了一大批朝廷官员,为的就是少发工资。

  在这种极力避免战争,不干预经济,减少对社会控制的情况下,汉文帝每年在官员俸禄上的确是节省了一大笔支出。但随着财政开支的不断压缩,军队的军费,也受到影响了。

  虽说汉文帝一直在避免战争,但边境还是要有军队的驻扎,朝廷还是必须要给军队发放俸禄。另外,军队的粮食供应也是有朝廷提供。

  但是当时的汉文帝时期,都窘迫到减少官员数量的地步,哪还有多余的钱来充当军费?于是就导致汉朝的运输能力低下,令许多粮食和军饷都无法按时抵达前线。

  在这种情况下,达成晁错想出了一个办法。

  晁错说,因为修生养息,朝廷已经好几年没有干预社会经济,因此民间早已出现了很多有钱人。如果汉文帝能采取买卖爵位的方法,允许富人通过捐献财富的方式来获得爵位、免除罪过,那朝廷就能增加一大笔收入。

  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很快就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在富人们的帮助下,大批粮食和军饷运往边关,边关的粮食不仅不在匮乏,还变得十分充足。后来汉文帝又让富人们每年捐献一定的粮食存放在各地的仓库,终于,汉文帝穷苦了十几年,手上这才有钱有粮食了。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汉文帝时期的养官成本较小,只需要富人捐赠,再加上一定的山海税收就足以满足朝廷的运转。再加上当时正是和平时期,国防开支也比较少,这才能奠定“文景之治”的基础。

  其实仔细分析,汉文帝的做法,还是十分冒险的,毕竟他在位的时候,北方的匈奴蠢蠢欲动,国内的诸侯国也在蓄势待发。只要有其中一个挑起战争,脆弱的汉朝就会迎来生死存亡的挑战。

  幸好的是,在汉文帝的政策下,社会正处于恢复期,百姓们不想再打仗,另外各个诸侯王都是汉文帝的哥哥弟弟,对刘邦的记忆还十分清楚,再加上汉文帝对他们很不错,因此诸侯王们也没必要反叛。

  对匈奴一方,汉文帝的和亲政策以及有利于匈奴的贸易政策,让匈奴也觉得没有必要发动战争。

  在这种社会稳定的情况下,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虽然朝廷的收入较少,但实际上大部分财富都在民间,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

  归根结底,汉文帝能够奠定“文景之治”的基础,得益于这几点:

  1,减少财政支出,削减机构和官员数量;

  2,推行黄老思想,减少朝廷对社会、对经济的干预;

  3,社会稳定,避免战争;

  4,藏富于民,让百姓更有动力进行劳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