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三藩之乱持续了八年,吴三桂怎么失败了?
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三藩之乱,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公元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造反初期,清军是有勇气和吴军打野战的,结果几次会战都是惨败,长江以南的机动兵力都被打光了,不得不缩在大城里防御。吴三桂军一直在边境,不管是剿灭国内的土司还是防御境外的骚扰,都是对军队的锻炼。他是真心想把云贵经营成自己的独立王国并一代代传下去,所以练兵用兵都很认真。
吴军不过长江,有种说法是要确保北线进攻,南线防守。还有最关键一点,三藩之乱持续八年,武昌始终牢牢的掌握在清军手里,这个长江南岸的钉子不拔掉,对吴军就是如芒在背。吴军在战略上被清军套住了,清军利用长江天堑托住了吴军主力,而清军主力却在东南战场活动,当英亲王打扫完东南返回湖南准备合围吴三桂时,胜负基本见分晓了。
清军平叛过程其实极其凶险,重大决战有六次,吴军赢了四次,南线一胜一负,却把清军吓得躲在铜陵,五年不敢动弹。可惜吴三桂突然去世,耿、尚、郑经这些猪队友竟然还有空自己火拼。剩下的庞大集群各自为战,便宜了康熙。吴三桂家族在明朝就已经是世袭罔替伯爵了,到了清朝立了不世之功也就是个世袭罔替郡王,满打满算也就是提了三个大级别,这要求说实话是真不高。
要说异姓诸侯不能给宗室爵位什么的,蒙古爵位里面世袭亲王、郡王还不是一车车装,连汗都封了三个,含金量低点、虚名在,不就行了,说到底康熙是解决了一个原本不存在的问题。削藩是康熙早年政治上不成熟的一个典型,实在要削藩,再等10年吴三桂死了再削藩也来得及,说到底就是不肯再养三藩那几万兵马,舍不得那点钱粮,可是一旦开战,军费何止多少倍于那些钱,根本没有战略眼光。
虽然从传统战争的角度看三藩的实力和中央不是一个量级,但胜算在于把天下“搅浑”。当时清廷对整个中国的统治似乎没有康熙原本想象的那么稳固,所以吴三桂起兵后全国特别是江南的士族都纷纷响应,甚至各地反清复明的帮会和少数民族首领都与他结成短暂同盟。鼎盛时期吴三桂甚至占据四川湖南一带,如果吴三桂的策略不是割据而治而是继续北上把水搅得“更浑”,如果三藩的精神领袖和用兵高手吴三桂没有早死,如果台湾坚定地站在三藩一边结成巩固的后方……即使三藩失败,天下会不会有可能重新大乱而由新的实力重新上位?这都是值得研究的事情。
小编认为:历代皇朝的建立者都是以天下共主自居,讲的是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但是满清本来是偏处一隅,男丁不过数万的强盗集团,至少在多尔衮时代和顺治初期,本来就想的是乘着中原内乱能捞一把是一把,所以才有李晋王反攻两湖两撅名王时清庭有割让六省议和的事情,这不就是典型的抢饱的强盗的心理?既然这样,吴三桂作为卖主求荣又手握重兵的军阀,惦记着分口汤,又有啥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