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是否真的是因为谋反叛乱?魏延死得冤死得悲!
魏延之死是否真的是因为谋反叛乱?魏延死得冤死得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三国历史中,魏延可谓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自投靠刘备以后,凭借着杰出的军事才能而深受刘备重用,屡次被刘备破格提拔。而最为突出的例子,便是刘备在取得汉中以后,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将守卫汉中的重任托付给了魏延。
然而,自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魏延长期遭到冷落,可谓是一直郁郁不得志。在第一次北伐期间,他曾建议诸葛亮出子午谷以奇兵直取长安,但一向用兵谨慎的诸葛亮并没有采纳。此外,又加之魏延与当时的丞相长史杨仪不合,使得诸葛亮死后不久,魏延便被杨仪等人以谋反叛乱之罪所诛杀。
然而,魏延真的有谋反之心吗?谋反叛乱的锅凭什么要让魏延来背?这些问题,正是本文着力探讨的内容。
事实上,后人往往认为魏延有反心,往往是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曾有如下记载:
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斩之以绝祸根。”
简而言之,这段记载便是后人所知晓的“魏延有反骨”的主要来源。在1994版《三国演义》中,也对这番情节做了极为生动的演绎,使得许多人的脑海中都认为魏延是一个有反叛之心的人,是一个有反骨的人。
然而,“魏延有反骨”之事在正史《三国志》中却丝毫找不到根据,基本上可以看作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在当时的情况下魏延是不会也不可能反叛的。谋反叛乱的锅,魏延根本就不应该背。本人之所以这样断言,原因如下:
其一:刘备父子对魏延有知遇重用之恩,魏延不会反
纵观魏延一生,刘备可以称得上是他的伯乐。自魏延投靠刘备以来,屡次获得刘备提拔,不到数年便从一个小小的牙门将晋升为镇远将军,甚至还肩负起了镇守汉中的重任。在刘备任命魏延镇守汉中时,魏延便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如此恢弘大气的魏延,又岂会反叛?
除了刘备重用魏延外,刘禅对魏延也是极为不薄。据记载,刘禅刚刚继位,便封魏延为都亭侯。试想:一个受刘备刘禅父子如此重恩的名将,又有什么理由叛乱谋反呢?又有什么理由恩将仇报呢?
其二:魏延不反蜀汉,反的是杨仪
众说周知,魏延为人有些孤傲,而杨仪为人有些刻薄。这两人一旦交往,便往往是呈现一种水火不容之势。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和杨仪多次摩擦不断,诸葛亮只能尽力调解,但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问题。
在诸葛亮死后,杨仪暂且掌权,便因个人之怨而诬魏延谋反。最终,魏延被马岱斩杀,而杨仪见到魏延的人头后,不仅用脚践踏魏延的尸首,而且大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如此之举,充分显示了杨仪才是真小人也。
事实上,就算当时魏延举兵反抗,但反的只是杨仪,而不是蜀汉。对此,《三国志》曾记载道:“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还有一种说法,便是裴松之在他所引的《魏略》中认为:本来诸葛亮是把兵权托付给了魏延,杨仪担心魏延掌握兵权后加害自己,便诬告魏延要叛蜀投魏,致使被诬陷的魏延无奈反抗。
这两种说法,其实从本质上都印证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魏延并没有反叛蜀汉之意,他反的只是杨仪一人。而魏延谋反叛乱的锅,则是杨仪为打倒魏延这个政敌而故意捏造的。
因此,一代名将魏延,根本不应该背谋反叛乱的锅。遗憾的是,由于在小说《三国演义》以及电视版《三国演义》的影响下,人们往往认为魏延确是一个有反骨之人。这对魏延而言,毫无疑问是不公的,甚至是悲哀的;于真正历史而言,也是一大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