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韩信因何背水一战“封神”?是因为他看清了人性

  在刘邦版“建国大业”中,“三杰”萧何、张良和韩信的作用居功至伟,萧何主抓后勤保障,张良负责出谋划策,韩信则专职统兵作战。说到韩信,的确是历史上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在战场上可谓用兵如神、算无遗策,其中攻灭赵国一役尤其能体现出其高超的技战术水平。

  赵国原为战国七雄之一,最终亡于秦王嬴政,秦末汉初短暂复国。这个国家不仅地广人稠、兵强马壮,而且占据河北、控扼黄河,军事地位非常重要,是楚汉两家争霸的必取之地。刘邦棋先一着,于汉王三年(前204年)派大将韩信、张耳经井陉口东取赵国,赵王歇与相国陈余闻讯,亲帅大军号称20万在井陉口布阵,抵御汉兵。交战之前,广武君李左车向陈余建议,由他率兵从小道抄袭汉兵的运粮车队,断绝他们的粮草供应,而陈余可以“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这样,汉兵进退失据,饥困交加,不出十天必然大败,而且李左车信誓旦旦的宣称,如果采用此计,“西将之头可致于戏下”,但如果不这样做,赵国命运堪危。

  按说此计阴狠毒辣,确属绝妙高招,然而却被骄傲自大的陈余断然拒绝。陈余认为韩信劳师远袭,兵困马乏,而自己则在家门口作战,大可以逸待劳,轻松打垮汉军。并且,陈余内心处也极看不起韩信,认为这个曾接受“胯下之辱”的家伙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凭借着自己的兵强马壮,轻松地动动小指头就能捏死对手。陈余要为自己的傲慢轻敌付出惨重的代价。

  韩信悬着一颗心度过险境,靠近井陉口布阵并向赵军下战书。为迎接到来的战斗,韩信做了两个战略部署:主力先锋部队背靠泜水布阵,迎接赵军的进攻;另选轻骑兵2千人从小道偷袭赵军营寨,乘两军主力交战之际,占领敌方的老巢。针对后者,众将士并无异议,但对前者难以理解,意见纷纷,在他们看来如同儿戏,幼稚万分、危险万分。面对异议,韩信尽露“一意孤行”的霸气,坚决不为所动,众将力争无果,只能心中骂着娘接受军令。

  决战之日,韩信、张耳亲帅先锋部队背水作战,吹吹打打向赵军发动进攻。陈余一看到韩信布阵之法,马上做出一个自认为高明加三级的判断:韩信属于业余加三级的统帅,如此布阵,纯属作死!陈余心里乐开花,马上派兵迎击,大战良久,汉军佯装不敌,开始后撤,后撤途中还丢下大量的军需品当诱饵。赵军尝到了甜头,更是倾巢出动全力进攻,汉军继续后撤,终于达到泜水边上,背后已是滔滔河水,此时已无退路,只能抱着“进着生、退者死”的心态拼死反击。

  吃粮的碰到玩命的,赵军即使战斗力再强也扛不住,纷纷后撤,结果还没到大营就傻了眼:老巢被端,“壁皆汉赤帜”!原来汉军的2000轻骑兵乘两军主力交战之际,“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不明就里,以为老巢被端,赵王自然也被汉军抓获,于是大败亏输、四散奔逃,像决堤的洪水般任凭谁也拦不住。见此情形,汉军乘胜追击,最终“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于泜水上,禽赵王歇。”

  凭借背水之役,韩信一战“封神”,成为众将士顶礼膜拜的偶像。在庆功会上,“稀里糊涂”赢得战斗的众将士纷纷向主帅提出心中的疑问:我们是怎么赢得?韩信满脸的傲骄,缓缓道出其中原委:

  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此言一出,众将皆叹服,视韩信为“神人”,从此对韩信的崇拜真可谓“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如此看来,韩信之所以能赢得背水一战,归根结底还在于他对人性的洞悉。求生欲是人的天性,处于生死一线的“悬崖边”,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人心底往往能激发出强大的求生潜力,这潜力一旦爆发,往往效果惊人。韩信知己知彼,明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要想求生求胜,唯一能做的便是激发出每个将士心中的求生欲,并将这种求生欲转化为战斗力,不仅自保,还要变守为攻,克敌制胜。他成功的做到这一点,取胜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这便是所谓的“两强相争,勇者胜”,韩信的取胜之道,莫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