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名小卒”蜕变为“一方枭雄”,吴三桂经历了什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小编来说说吴三桂的故事。
公元1673年,吴三桂自封为周王,彻底划清了与清廷的界限,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三藩之乱”。此次兵变,名号虽响,可是,吴三桂在史学界的“风评”却不是太好。以至于,直到今天只有小部分人称他为“英雄”,主流观点还是以“汉奸”称之。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吴三桂到底有多少兵马,他是如何一步步从“无名小卒”蜕变为“一方枭雄”的?
话说,在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接连攻破了大同和真定,使得明朝的政府岌岌可危。于是,在形势危急之下,崇祯帝朱由检只能飞檄封赏吴三桂为平西伯,将所有的赌注都押到了他一个人身上。彼时,李自成攻势凶猛,即便吴三桂短短数日抵达了玉田,可是,他还是收到了京城陷落的噩耗。
一切改变都发生的太突然了,崇祯帝的自缢、明廷的坍塌,无疑让吴三桂陷入到了手足无措的状态。当然,这种思虑是短暂的,因为,他很快就在李自成与多尔衮中做出了选择。据史书记载:吴三桂心中曾多次萌生投降李自成的想法,可是,最终在权衡两方的政治势力后,他还是选择了引清兵入关。
然而,关于吴三桂的这次抉择,史学界流传着多种说法:
一些学者认为,吴三桂投靠清廷应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他与陈圆圆的爱情佳话便是此论断的间接论据。
还有一些人认为,吴三桂投靠清军是为借刀杀人,即:以清兵之力击溃李自成,坐收渔翁之利。
其实,无论是出于哪种考虑,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平西伯降清了。
之后,投入清廷麾下的吴三桂越发骁勇,打败了李自成,助清廷获得了入关后的首次大捷。于是,清朝安定北京后,吴三桂被封为了平西王,其地位可见一斑。
虽然,逐渐获得了清帝的重用,但是,吴三桂的野心却从未湮灭。到了康熙元年,吴三桂因镇守云南大获全胜,被加封为平西亲王,始列三藩之一。之后的发展如史书记载的那般,吴三桂因势力膨胀,逐渐从清廷的“心腹”成为了清廷的“心腹大患”。
公元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同年,吴三桂自封为周王,发布反清檄文,“三藩之乱”就此开始。此时,单从实力角度分析,吴三桂的军事筹备显然已经达到了统领大军的条件。到了康熙十七年,他更是再次自封为大周皇帝,称帝之心昭然若揭。
虽然,当时的吴三桂命数已尽,但也做了五个月的皇帝,算是实现了他追随一生的夙愿。其实,没有一人可免于历史的侵袭,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吴三桂的子嗣。在史料的记载中,吴三桂仅有吴应熊和吴应麒两子,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吴应熊这号人物,相关史料亦对吴三桂的这个儿子着墨较多。
当初,清廷因吴三桂擒拿永历帝有功,将其封为了平西亲王。但是,随着吴三桂在云贵一带势力的崛起,多尔衮却坐不住了。为免其有朝一日与清廷为敌,多尔衮向皇太极献计联姻,将和硕公主嫁给了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虽是联姻,可皇太极的真实目的却是为了牵制吴三桂。
他将吴应熊封为和硕额驸后,又将其加封为了太子太保。而这一系列虚名和头衔,都不过是为了将吴应熊圈禁在京城做人质,以防吴三桂谋反。其实,吴三桂对身为长子的吴应熊自是宠爱,可是,在瞬息万变的政局前,他也只能做到将吴应熊一人接出京城。
相传,在反清前夕,吴三桂曾冒险派人入京救子,可是,为大局着想的吴应熊却甘愿留在京城做质子,掩盖父亲谋反的真相。当时,吴应熊将自己的长子吴世璠送出了城,并将康熙帝决意削藩的消息传给了吴三桂。从吴应熊此举来看,他早就做好了成为牺牲品的准备。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自立为王,宣布反清,康熙帝随即灭掉了吴应熊及其家眷。
然而,身为一代枭雄,吴三桂的一生自是打了不少得意胜仗。无论是与李自成大军对抗的石河大战,还是与清廷周旋的反清复明之战,无疑都彰显了其非同一般的军事实力。
可是,历史上真实的吴三桂究竟有多少兵马呢?
在相关史籍的记载中,吴三桂共有五十三个佐领,“四镇十营”的绿营兵。若仅以此推测,他最少应有几十万兵马,这还不算其私藏的府邸兵丁。这样庞大的兵力,加之前朝旧部人心所望,清帝虎视眈眈也属正常。当然,那时的清廷也知道吴三桂有如此兵力。
顺治十七年,清廷以赋税不足为由,勒令吴三桂削减兵马。于是,吴三桂见招拆招,直接去弱存强,培育出了一支仅有两万人的精兵队伍。之后,吴三桂为了试探康熙帝,主动请求撤掉藩王。这一撤不要紧,清帝与吴三桂之间的战火也一触即发。
于是,吴三桂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开启了与清廷对抗的八年。由今视之,量化吴三桂拥有的兵马或许更有研究价值。
我们不妨分析分析吴三桂在战争中的表现,他拥有的所谓精兵,都是赫赫有名的“关宁铁骑”。这支军队曾追随吴三桂引清入关,击垮了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还几度将清廷逼入绝境,让康熙帝损失了近五十万精兵。可以说,这支由袁崇焕带头操练的精兵队伍是无懈可击的,在明末之时,算是一支“奇军”了。
而它的最终覆灭,也只不过是因为统帅做出了错误的选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