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曾国藩主动裁撤一手缔造的湘军,打的是什么算盘?

  咸丰四年(1854),对于带领初创湘军亮相的曾国藩而言,并不是一个好年份。

  这一年四月,湘军在朝廷的日夜催促下仓促亮剑,于靖港被太平军一顿饱揍,曾国藩羞愤不已,一头扎入湘江寻死。好在他命不该绝,被幕僚章寿麟救了起来。要知道,当年投水自尽是一种流行的死法,安徽巡抚江忠源和湖广总督吴文镕都是战败后这样死的,好过做敌军的俘虏,或受朝廷的处分。

  带兵打败仗,受到天大的羞辱那也无话可说;但是,如果打了胜仗,还要另受一番羞辱,那就是有人摆明要搞他了。

  这一年秋天,总教练曾国藩率湘军出省作战,一举夺回被太平军占领的武昌省城。曾国藩及其湘军的威名自此震动朝野。大家终于承认,曾国藩这个教练还是很有一套的。

  连咸丰帝都很兴奋,要加封曾国藩为湖北巡抚。曾国藩收到任命书不到两天,按照惯例写了表示谦让的辞呈,谁知道辞呈还没寄出去,咸丰帝又来了一道谕旨,改任敌视湘军的湖南布政使陶恩培为湖北巡抚。曾国藩还是只有那个“钦差兵部右侍郎”的虚职。

  上面把总教练当3岁小孩耍,湘军将领们都很愤慨,纷纷表示这一刻无心恋战。

  曾国藩毕竟当过十年京官,深知官场潜规则,知道肯定有人在背后整他。果不其然,北京的朋友很快告诉他,是大学士祁隽藻搞的鬼。祁隽藻向咸丰进言,说曾国藩是汉官,既有兵权,若再握地方实权,实非朝廷之福。一堆嫉妒贤人的官僚也跟着起哄:“去了一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吓得咸丰脸色都变了,赶紧收回成命。

  曾国藩教育他的部下不要鲁莽行事,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如果在重要战事中消极怠战、擅自罢战,完全置军人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于不顾,那将会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和不堪设想的后果,对不起国家,也对不起人民啊。

  此后,无论是曾国藩还是湘军将士,尽管心中有百般不爽,但仍把血性用到了克敌立功的战场上。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四省全仗湘军支撑,才不致落入太平军版图。

  这期间,将近六年时间,曾国藩徒有虚职,打了那么多胜仗,却从未获提一级一职。连州县的地方官都能欺负这个战功赫赫的总教练,说他的木质印章不会是天桥下找人私刻的的吧!曾国藩曾说他受尽了地方的恶气,但他打掉牙和血吞。

  最爱君发现,当时,清军对抗太平军的军力分为两大集团,一为长江下游和春、张国梁所统的江南大营,由绿营组成;一即上游曾国藩、胡林翼所部,以湘军为主力。清廷显然惧怕湘军一家独大,想让两支力量互为牵制。

  江南大营号称五六万人,其实水分过半,他们在天京(南京)周围挖长壕,困住太平军,想着太平军迟早弹尽粮绝出城投降。所以江南大营将骄兵惰,终日纵酒酣歌,或流连于赌场烟馆。

  咸丰十年(1860)初,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胡林翼、左宗棠都“以和春之败为庆幸”,就差敲锣打鼓放鞭炮了。胡林翼认定,举国已无靠谱的军队可用,北京方面势必只能重用湘军了,曾国藩由虚转实,出任督抚不在话下。

  等到苏州失守,清廷真的走到了绝路,除了仰仗湘军,别无他途,于是,终于重用曾国藩,任他为两江总督,一人统领江、浙、皖、赣四省军事力量。

  曾国藩及其湘军这才算苦尽甘来,四年后把太平天国送上了“天国”。

  这时,自认功高盖世的湘军大将们等着朝廷的厚封巨赏,却等来了朝廷的二连击。清廷违背了咸丰帝“攻克金陵者封王”的遗言,在公侯伯子男的五等勋爵里,仅给曾国藩封了个“侯”。然后,重点开始追责湘军竟然让幼天王、洪仁玕等千余人逃跑了。

  拿下天京之后,湘军及其将领们不仅与功臣无缘,反而成了朝野的众矢之的,成了放走太平军余孽、抢足金银财宝的罪魁。一干将领怒气冲天,极力怂恿曾国藩干脆演一出黄袍加身算了,不受这鸟气。

  面对部将的劝进,曾国藩反其道而行,主动裁撤了自己一手缔造的湘军。

  人得有点血性。这点道理,饱读经典的曾国藩比谁都懂。他的湘军正是以“忠义血性”起家的,号称“不要钱,不怕死”。

  为什么最后一刻,曾国藩“认怂”了呢?

  辜鸿铭评论曾国藩说得很到位。辜说,曾国藩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不排满”。剿灭太平军之后,兵权在握,天下豪杰之士半数都是他的人,他要稍有异心,天下决裂肯定如同三国,到时再来一场五胡乱华之祸,人民就遭殃了。

  在曾国藩眼里,血性无疑不能代表正义,为了正义不顾个人进退得失,不管个人是否被虚职架空,这才够得上“血性”二字。

  所以,曾国藩默默地把自己从一个政柄、兵柄在握的大咖,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