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真正的八旗名将僧格林沁,战死后慈禧都痛哭
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僧格林沁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僧格林沁(1811年—1865年),博尔济吉特氏(与孝庄太后属同一家族),蒙古族,出生在科尔沁大草原上。从世系上来说,僧格林沁血统相当高贵,他是成吉思汗弟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也算是蒙古草原上的“黄金家族”成员之一。不过,既然已经是26代孙,那自然是家道中落,整天为衣食温饱问题而奔波忙碌,日子过得相当艰苦。少年时,僧格林沁替富人放牧,是典型的草原放牧娃,这点与明太祖朱元璋很相似。但是,僧格林沁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的伯父没有子嗣,道光五年(1825年),僧格林沁被选定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人生就此逆袭。此后,僧格林沁官职一路飙升,道光去世时,担任镶黄旗蒙古都统,顾命大臣之一。
就在道光驾崩后不久,洪秀全、杨秀清等在桂平县金田村举起反清大旗,建号太平天国,觊觎华夏神器。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作为太平天国首都,正式与清朝对峙。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两万老兵北伐,同年九月,北伐军抵达天津城下,举朝震动,咸丰皇帝打算逃往承德避暑山庄,以避锋芒。此时,僧格林沁临危受命,组建“勤王军”,率蒙古马队与东三省马队南下阻击北伐军。僧格林沁到前线督师后,发现太平军非常善于搞流动战,胜保所部屡次被牵着鼻子走。此外,清军攻坚能力不强,若是强行攻击太平军营垒,也是死伤惨重。为此,僧格林沁决定搞“长围”,挖掘“壕沟”,堵死太平军可能突围之路。果不其然,在僧格林沁指挥下,林凤祥、李开芳相继在连镇、冯官屯被俘虏,而后押往北京凌迟,北伐军全军覆没。
消灭北伐军后,僧格林沁名声大震,成为大清王朝中兴之希望。为此,咸丰皇帝封他为博多勒噶台亲王,世袭罔替,俨然就是铁帽子王。要知道,大清王朝亲王一大堆,但能够享受“世袭罔替”之待遇,寥寥无几。入关前,有礼亲王、睿亲王、肃亲王、豫亲王等八大铁帽子王;入关后,能够享受“世袭罔替”待遇的只有恭亲王等四家。作为非皇室成员,僧格林沁能够享受“世袭罔替”之待遇,可谓是皇恩浩荡了。既然大清王朝如此看重自己,那不卖点力就说不过去了,必须要报答咸丰知遇之恩才行。1859年,僧格林沁前往大沽口布防,阻止英法联军登陆天津。不久,联军舰队无视中国主权,强行进犯大沽口,僧格林沁下令部队坚决抵抗,击毁英军战舰3艘,英军死伤464人,英海军司令贺布受重伤,联军被迫后撤。此战,乃是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胜利。就此而言,僧格林沁算是民族英雄,彪炳史册。
英法联军在大沽口被僧格林沁击败后,恼羞成怒,于是继续增兵中国,将战事扩大化。1860年8月,英法联军凭借船坚炮利之优势攻破大沽口要塞,天津就此沦陷,僧格林沁率马队后撤至通州八里桥,并摆下阵型,继续抵抗。9月,现代化装备的8000英法联军抵达八里桥,双方展开血战。此战,僧格林沁直接让蒙古马队拿着大刀、长矛以及少量抬枪、鸟枪正面冲击联军方阵,骑兵一度冲到距离联军20—30米处,战况相当激烈。不过,由于装备存在明显代差,战术又失误,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惨遭失败,联军就此进犯北京,火烧圆明园。但是,僧格林沁敢于抵抗列强之精神还是令人敬佩。保尔·瓦兰在《徵华记》记载说:“中国人和以勇气镇定著称的鞑靼人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表现得尤为出色……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
僧格林沁在八里桥战败后,英法联军乘胜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被迫逃往热河承德避暑山庄。为此,咸丰下令剥夺僧格林沁一切职务,但任然保留他钦差大臣之头衔。就在僧格林沁被革职一个月后,北方捻军死灰复燃,他们联合太平军纵横河南、湖北、陕西、山东、江苏,大清在中原的统治根基动摇。为此,咸丰只好再次恢复僧格林沁职务,让他继续统帅蒙古、东三省马队南下剿捻,保护京畿重地安全。僧格林沁剿捻效果显著,捻军首领张洛行就被其所杀,余部曾一度销声匿迹。1864年11月,僧格林沁在霍山黑石渡击败太捻联军,俘虏十几万人,又打散十几万人,扶王陈得才在绝望中自杀。黑石渡之战,清军损失也相当惨重,而僧格林沁此时却不顾士兵疲惫,继续追杀捻军,以致酿成灾难。1865年5月,僧格林沁在山东高楼寨中了赖文光埋伏,7000余人阵亡,自己也身受重伤,在逃往麦田躲避时被16岁少年张皮绠斩杀。
闻知僧格林沁阵亡,慈禧太后痛哭失声,直言“毁我长城”,“亡我大清”。原因很简单,僧格林沁是当时唯一拿得出手的满蒙将领,他一死,大清就只能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武装来维持统治了,晚清军政格局就此改变。试想,若是僧格林沁不死,大清也没必要过多依靠湘军、淮军等私人武装,近代中国是否就可以避免出现军阀割据混战之局面呢?要知道,湘军可是近代军阀之雏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