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的上位之路是怎样的?他为何能兵不血刃地当上了皇帝?
对宋太祖赵匡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宋太祖赵匡胤从一介武夫走上皇帝宝座,靠的是一帮兄弟的支持,当然还有阴谋。
赵匡胤年轻时喜爱舞枪弄棒,后来投到郭威部下,深受器重。公元950年12月20日赵匡胤和将士们一同拥立郭威为皇帝,改后汉为后周。在拥立郭威的过程中,赵匡胤出力不小,郭威任命他为东西班行首,成为一名禁军军官。不久,赵匡胤又获重用,被任命为滑州(今河南)驻军的副指挥使。正当赵匡胤准备赴任的时候,郭威养子柴荣授任开封尹,柴荣很赏识赵匡胤,遂请命于郭威,将赵匡胤招至自己名下,让他当上了开封府统属的骑兵长官马直军使。
公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重病去世,让养子柴荣继承帝位,是为周世宗。柴荣大力提拔赵匡胤。在高平之战之后,周世宗提拔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赵匡胤,进入了后周高级将领的行列。在此后的六年时间里,赵匡胤一直担任禁军将领,在军中享有崇高的声望,另外,他还和将领们称兄道弟,极力网罗人才。
赵匡胤认为,张永德和李重进是他权利道路上的障碍,所以决定向他们开刀。公元959年,世宗北征,无意中捡到一块木牌,长约二三尺,上面有“点检做天子”的字样,这时,任殿前都点检的正是张永德。世宗看到这一木牌,疑心他要觊觎皇位,就解除了他的兵权。
所谓“点检做天子”,实际上是赵匡胤的阴谋。张永德作为郭威的女婿,几乎是可以一步登天,掌握大权的。但是在军中没有什么基础,因此一纸命令,他只好乖乖交出殿前都点检的大印。赵匡胤的目的达到了,借此机会爬上了殿前都点检的位置,成为了军中最高统帅。
公元959年七月,柴荣驾崩。赵匡胤利用太后将李重进贬到离京城遥远的扬州去当节度使。此时,殿前司的前四位实权派人物是: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副都点检慕容延钊、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石守信、王审琦是赵匡胤的把兄弟,慕容延钊也和赵匡胤关系不错。至此殿前司已完全掌握在赵匡胤手中。
公元960年春节,朝廷接到自镇、定两州的报告,说是辽和北汉联合南下,入侵边境。朝廷派赵匡胤率兵北上抵御。此时赵匡胤决定离开京城,夺取后周的政权,所以赵匡胤又派人到处散布流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和上次流言不同,上次是为了除掉政治上的对手张永德,而这次却是为了自己夺取政权,制造舆论。
正月初二,赵匡胤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开出京城,慢吞吞行至离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已是黄昏时分,便安营扎寨歇息。次日天刚亮,将士们手持兵器利于庭前齐声高叫:“我辈无主,愿奉点检为天子!”然后将一件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然后齐刷刷跪倒在地,口中高呼万岁。于是赵匡胤就这样当上了皇帝,是为宋太祖。
赵匡胤兵不血刃地当上了皇帝,被称为历史上最容易的开国之君。为了帝位,赵匡胤是动了脑筋,用了两次阴谋的。这两次阴谋都是针对殿前都点检这一高位。第一次对张永德使阴谋,除去了其“殿前都点检”的位子,然后自己取而代之,顺利爬上这一高位。等时机成熟,又故伎重施,为自己登基获得舆论支持。然后再加上好兄弟们的“黄袍加身”,就水到渠成地当上了皇帝。
从宋太祖赵匡胤的上位之路可以看出:要想登上帝位,不一定要靠兵力多寡,还要靠计谋和民心。利用舆论不仅可以除去竞争对手,还可以为自己获得舆论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和部下搞好关系,对自己有利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