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晚年心态为什么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孙权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孙权在历史上是获得过广泛赞誉的一个人。在他很小的时候,人们对他的赞誉就达了巅峰。哥哥孙策一直把孙权当接班人培养,遇刺去世前,还把吴主之位直接传给孙权,那时候孙权才18岁。曹操和孙权在濡须口大战后,败给了孙权。又看到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纪律严明,忍不住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不但表扬了孙权,还把刘表讽刺挖苦了一番。
孙权获得后世的赞誉,更是数不胜数。最有代表性的,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词中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没有孙权,江山就没法守住。
但是,正是这样一个孙权,他晚年却性情大变。而这种大变的性情,也为吴国的后世埋下了祸根。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来看看,孙权晚年性情上有哪些大变?
一是他很猜防将领。如果将领们出去打仗,孙权一定要把将领的家人留在都城作为人质。二是孙权有些刚愎自用,听不进去文武百官的意见。三是如果边将有叛逃的情况下,孙权一定会对他的家人痛下杀手。四是孙权派人监督朝中的大臣,搞白色恐怖,搞得人人自危。
我们可以看到,孙权晚年的这些表现,与他早年给大家的印象,可以说是截然相反。
孙权早年为什么被孙策那么器重,孙策说过一句话:“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就是说,打江山,你不如我。但要把打下的基业传下去,我不如你。
曹操之所以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可不是为了专门调侃挖苦刘表的,而是有感而发。因为他自己的儿子中,无论曹丕还是曹植,都没有一个人能像孙权一样,把基业很好守住。
辛弃疾词中的意思,也是说大宋没有一个像孙权这样的君王,不能把江山保住,以致失去了半壁。
可见,所有的人都认为,孙权是一个守成之君。而孙权之所以能够守成,根本的原因,就是孙权度量很大,人缘很好,能够团结人。
对于江东来说,孙氏家族是外来户,是孙坚和孙策两父子打下来的。江东的人对孙氏家族并不服。这种不服,既来自地方豪强地主对家园被占领的不满,也来自于以张昭为代表的文官集团,以及以周瑜为代表的武官集团的不服气。这种不满和不服气,其实在孙策身上已经体现出来了。孙策被仇家行刺,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孙权却能够把所有的人都团结起来,形成一个中心。
正是这个度量很大,能团结人的孙权,晚年却显得度量很小,总是猜忌人呢?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是孙权没有找到一个像他那样的恰当的继承人,能够把吴国的基业传下去。
孙权早年立的太子是长子孙登。孙登很有见识,各方面都很像孙权,让孙权非常满意。孙权也经常把孙登留在家里处理政务,他出去南征北战。
但是不幸的是,孙登英年早逝。这让孙权受到很大的打击。孙权虽然很快就又立了第三子孙和。但是孙和明显没什么能力。而且第四子孙霸又不服孙和,和孙和之间明争暗斗,多次设计陷害孙和。吴国的大臣们呢,也分成两派,一派跟随孙和,一派跟随孙霸。两派明争暗斗,闹得乌烟瘴气。
这样的局面,让孙权非常焦虑。如果是太平年代,这也没什么。但是那不是一个太平年代,魏国、蜀国在身边虎视眈眈。孙权非常担心自己去世以后,后代守不住吴国,守不住孙家天下,所以,他总想给大臣们一些颜色看看,让大臣们对孙家绝对服从。
可是孙权的努力效果并不是很好。吴国后世诸葛恪、孙綝权臣当道,子孙继续倾轧。吴国一片没落萧条,早早地就退出了争霸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