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被俘的明英宗带回北京的杨善,真的是靠空口白牙吗?
明英宗朱祁镇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说起杨善,堪称是时势造英雄的典范。这位跟随朱棣一起靖难的革命元老,在仕途上几十年原地打转,因为所有人都认为他只会夸夸其谈,实干能力一点没有。
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成为了大明帝国的滑铁卢,当朝皇帝朱祁镇御驾亲征,竟然让瓦剌人给生擒活捉了。为了免受敲诈勒索,明朝把朱祁镇尊(废)为太上皇帝,把他的弟弟朱祁钰推出来成为新皇帝。
新皇帝带着于谦、石亨等人在北京城下打退了瓦剌人的进攻,北京保住了,原本的人质朱祁镇的地位顿时尴尬起来。瓦剌人希望靠他发财,发现靠不住。朱祁钰皇帝当得正在兴头上,不想让哥哥再回京师。双方各怀鬼胎,结果让奉命出使的杨善一战成名。他在瓦剌大营内充分发挥了其无敌嘴炮的威力,最后说得太师也先满心欢喜地把俘虏皇帝朱祁镇给放回了大明。
“有辱使命”的杨善事后得到了朱祁钰什么样的赏赐?而在朱祁镇夺门复辟之后,他又获得了什么怎样的荣耀呢?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这位超级厉害的明代文臣。
官运不济的杨善
杨善,北京大兴人,生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从他的籍贯来看,属于燕王朱棣的铁杆嫡系。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起兵“靖难”,北平瞬间成为战区。朝廷大军迅速集结,并趁着朱棣分兵攻打大宁之极,对北平城发起了全线进攻。
话说朱棣确实深得人心,即使这样艰难的局面下,北平城内老百姓都没人叛变。曹国公李景隆率军攻城,城内老弱妇孺同仇敌忾,一起上阵守城,彼时年轻的杨善也是其中的一员。靖难成功后按功行赏,杨善被封为典仪所引礼舍人。
杨善,字思敬,大兴人。年十七为诸生。成祖起兵,预城守有劳,授典仪所引礼舍人。—《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从官职看,可能杨善的守城功劳仅限于摇了摇旗、喊了喊加油。引礼舍人这个官是什么级别呢?说来惭愧,属于“未入流”,就是连品级都没有。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杨善官升一级,做了个鸿胪寺序班,负责朝会礼节,品级是从九品。杨善这个人风度很好,而且吐字洪亮,没有口音,朱棣对他比较有好感。但是直到朱棣去世,杨善还是在鸿胪寺里打转,只熬到了一个从六品的右寺丞。
善伟风仪,音吐洪亮,工进止。每朝谒引进奏时,上目属之。—《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普天同庆,41岁的杨善进封鸿胪寺卿,品级为正四品。但是在此后的宣宗宣德朝和英宗正统朝,杨大人不知是不是并非进士出身的缘故,依然被牢牢地困在鸿胪寺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之中。期间他本人曾经被弹劾下狱,儿子杨容还因骗钱被谪戍威远卫,可见父子二人混得不是一般的凄惨。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十二月,在鸿胪寺熬了45年资历,已经年界65岁的杨善被升任礼部左侍郎(正三品高官),但是“仍理寺事”。什么意思呢,就是65岁的杨大人还不能退休,依然要做好他鸿胪寺卿这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级别从正四品升到了正三品。
小官也能立大功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考虑到此行可能会与瓦剌人沟通,在鸿胪寺干了一辈子的杨善被选中作为扈从大臣之一。66岁的杨善万万也没有想到,眼看着就要平安退休,居然还会轮到随军出征。
不过考虑到随同出征的大臣有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镇远侯顾兴祖、驸马都尉井源、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壄以及内阁大学士曹鼐等文武重臣,外加二十多万全副武装的京军,杨善觉得此行危险系数不大。最多也就是稍稍远离京畿打个猎而已。
但是明英宗这次声势浩大的御驾亲征偏偏就给搞砸了,8月15日明军在土木堡全军崩溃。张辅、王佐、曹鼐等公侯大臣几乎全军覆没。但是神奇的是,年近七旬的杨大人居然生还了,莫非是因为他能听懂瓦剌人的话?
十四年八月扈驾北征。及土木,师溃,善间行得脱。—《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好不容易逃回京师的杨善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他有生之年居然还会再碰上一次北京保卫战。想到杨善当年的经历,也先入寇之时,他也没闲着,和都督王通(当年因放弃交趾而被褫夺成山侯爵位)一起提督京城守备。北京保卫战胜利后,杨善依然做着鸿胪寺卿的工作,级别则由正三品的礼部左侍郎升至正二品的右都御史。
对于朱祁镇,杨善应该还是挺有感情的,毕竟在这位皇帝手上他才获得了副部级的待遇。英宗被俘后,朝廷立他的弟弟朱祁钰为新皇帝,改明年为景泰元年,英宗本人则被“尊称”为太上皇帝。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正旦大朝会之后,群臣循例在朝房庆贺,只有杨善煞风景地说了一句:“上皇在何所,而我曹自相贺乎!”
看到杨善对太上皇帝感情如此之深,景泰元年七月朝廷便打发他和工部右侍郎赵荣一起出使瓦剌。由于在北京城下的失败,让朱祁镇成为了也先手上烫手的山芋。放着这个只会吃饭,别的啥都不会的太上皇帝在手上,也先觉得自己受够了。他多次向明廷抛出媚眼,想把朱祁镇赶快送还给大明。当皇帝上瘾的景泰帝左顾而言他,始终装楞充傻,就是不接这个话茬。就在杨善等人走后,景泰帝还让瓦剌使臣把秃等人给也先带回一封“霸气”十足的敕书,简直是没把杨善等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把秃等回,特颁赏给,至可领也。所言欲送回大驾,实朕所愿。果出诚心,就令杨善等奉迎还京。朕当永保和好,太师其深省之。—《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四》
皇帝的态度非常鲜明,就是不想让太上皇帝回来。杨善的态度也很坚决,老夫就是要把上皇带回来。他砸锅卖铁,把这些年贪污得来的财产全部变卖,皇帝不给赏赐,老子那就自备。
时也先欲还上皇,而敕书无奉迎语,自赍赐也先外,善等无他赐。善乃出家财,悉市彼中所需者,携以往。—《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此次出使,杨善把他四十多年来和瓦剌人打交道的全部经验发挥出来。先是恐吓瓦剌使臣,表示靖难元勋宁阳侯陈懋已经率领南征大军回京勤王了。我大明兵多将广、器甲鲜明,正准备为太上皇帝报仇雪恨。陈懋的威名,瓦剌人非常清楚,因此使臣对杨善的话深信不疑。
接着杨善忽悠对方“和议成,欢好且若兄弟,安用此?”,意思就是大家一起发财,何必打来打去。
第三步则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对瓦剌使臣不吝重贿。杨善非常自信,瓦剌使臣一定会把他的意思原原本本地传到也先的耳朵里。第二天见到也先,杨善面对也先的傲慢镇定自若,恩威并施,终于在一句“太师仁义,为好男子”的吹捧声中,杨善顺利地接回了英宗。
所有和谈的背后,都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我们上文提到此时的朱祁镇,在也先手上已然毫无价值。因此哪怕杨善并没有带来赎金,哪怕景泰帝在敕书中说得并不客气,也先的第一诉求确实是送回朱祁镇。但如果没有杨善的巧舌如簧,想不付出任何代价就把太上皇帝带回来,毕竟也是一件难事。
功高不赏,南宫复辟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日,太上皇帝朱祁镇回到北京,随即住进南宫,相当于变相软禁。而头号功臣杨善的奖励是什么呢?鸿胪寺卿的职务不变,头衔从右都御史升为左都御史,还是正二品。《明史》对景泰帝的刻薄,做出如下的评价:
时举朝竞奇善功,而景帝以非初遣旨,薄其赏。迁左都御史,仍莅鸿胪事。—《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72岁的杨善提出致仕(即退休),被景泰帝拒绝。朱祁钰可能没有想到,一年以后他会为今天的这个决定而深深地感到后悔。
自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四日开始,到正月十六日,景泰帝连续三天没有视朝。当时朱祁钰由于无嗣,朝中要求复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皇太子的呼声非常高。而清楚景泰帝病情的武清侯石亨为了压倒文官集团,企图发动政变,重新迎立太上皇帝朱祁镇,此事得到了一直郁郁不得志的杨善的鼎力支持。想来杨善对景泰帝失望透顶,想在有生之年再最后搏一把。
正月十七日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新登基为帝。正月二十一日,朱祁镇封杨善为兴济伯,食禄一千二百石,子孙世袭。正月二十八日,赐杨善勋号散官为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给诰券。本身免二死,子免一死,追封三代。三月,杨善兼任礼部尚书,这是他五十多年来第一次迈出鸿胪寺。他对于朱祁镇的忠诚,终于得到了回报。
结语: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五月初一日,掌礼部事、兴济伯兼尚书杨善去世,享年75岁。对于这位老臣的去世,英宗的态度是:“上悼惜之”。追赠兴济侯,谥忠敏。杨善的特点是“容貌魁梧,应对敏捷”,这是他作为鸿胪寺卿最大的优势。缺点则是“素无学术,为人外若柔和,中实阴忮”,这也是他五十多年原地踏步的原因。而英宗夺门之后杀害于谦和王文,杨善被认为在其中起了非常不好的作用。
杨善死后,其子杨宗袭封兴济伯。但是此后在对于“夺门功臣”的清算浪潮中,杨宗被革去兴济伯,降为金吾卫指挥使。但是杨善有一个孙子叫杨伟(非常好的名字),是英宗第五女崇德公主的驸马。英宗对于杨家,总也算不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