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朱元璋是小明王龙凤政权十年的忠臣,为何最后会弑主篡立?

  朱元璋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真正的草根皇帝。朱元璋的外公,是崖山海战幸存的宋朝士兵,他的家族是元朝地位最低的南人。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一次严重的饥荒,朱元璋的父母、大哥、侄子相继饿死,大嫂带着另一个侄子回了娘家。17岁的朱元璋草草掩埋家人之后,即开始艰难求生的日子。当时的惨状,老朱做了皇帝之后依然记忆犹新,在凤阳皇陵碑中亲笔回忆了当年的场景:“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走投无路的少年朱元璋投入皇觉寺做了一名和尚,但是当时庙里也没余粮,资历最浅的小和尚朱元璋被打发出去化缘。说是化缘,其实就是外出要饭,朱元璋这一走就是三年。在这三年中,朱元璋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从朱元璋日后的成功来看,这段经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爆发了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短时间内烽烟遍布于河南、湖广、徐州等地。至正十二年(公元152年)二月,定远土豪郭子兴起兵攻下濠州(今安徽凤阳)。此时的元朝天下大乱,官逼民反,不在五行中的朱元璋大和尚也无法免俗。

  闰3月1日,朱元璋投奔郭子兴,不但被选为大帅亲兵,还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他一生的事业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从朱元璋的任职经历来看,他在跟随郭子兴义军时先后担任亲兵、九夫长、镇抚、总管,总体来说都属于义军之中的中下级军官。那么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真的如《明史》和《明实录》所称那样拒绝了龙凤政权的官职?还是一直老老实实地做小明王的官直到自己称帝呢?今天笔者就从史书的蛛丝马迹之中来探一探事情的真相。

  从左副元帅到太平兴国翼大元帅

  龙凤改编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年初,郭子兴去世。当时郭子兴部义军外有元军施压,内有孙德崖等人意图吞并,现在主帅去世,可谓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接下来的路怎么走,是摆在每个郭子兴嫡系面前的难题。

  就在本年的二月,声势正盛的红巾军在毫州(亳(bó)州古称“谯(qiao)城”,今安徽省地级市)建都,奉义军创始人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皇帝,国号为大宋,改年号为龙凤。对于包括朱元璋在内郭子兴余部的困境,《明太祖实录》是这样描写的:

  时汝颍倡乱者杜遵道、刘福通等自砀山夹河迎韩山童之子林儿为帝,居于亳。遣人诣和阳招诸将,欲为己用。诸将诣张天佑曰:“公度自能率众御元兵乎?不然,公当往。”天佑自揆不能,遂往。上时发兵及亲率将士取和阳西南民寨,次第平之。天佑寻自亳归赍杜遵道檄,推子兴之子为都元帅,天佑为右副元帅,上为左副元帅。上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明太祖实录卷三》

  明朝史官为了“为尊者讳”,首先称龙凤政权主动招揽郭子兴余部。其实郭子兴死后义军风雨飘摇,更大的可能性是自己找上亳州,请求龙凤政权庇护。文中的张天祐是郭子兴的小舅子,由他担任信使前往亳州,进一步证明了郭子兴余部是主动投靠小明王。

  张天祐的斡旋结果是郭子兴之子郭天叙(实录中连名字都不肯记载,属实透着一股子心虚)为都元帅,被龙凤政权承认为郭子兴余部的正式统帅。小舅子张天祐为右副元帅,养女婿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成为统帅郭子兴余部的三驾马车。元朝以“右”为尊,所以当时的朱元璋实际是全军的第三把手,比起他之前“总管”的地位要高了许多。《实录》中“遂不受”这样的描述,只能理解为后世史官为本朝太祖粉刷颜面的话。

  首战太平

  龙凤政权在收编了郭子兴余部之后,自然不希望他们继续待在老根据地和别的义军内讧,于是向郭天叙发出了南征的命令。义军在得到巢湖水军头领俞通海投靠之后,于当年6月渡过长江向元朝的太平路发起攻击。史书上将朱元璋归为本次渡江的领导人,但是从郭子兴的嫡系邵荣也在渡江名单来看,这次渡江是郭天叙所部的集体行动。

  6月2日义军攻克太平路,元朝太平路总管靳义投河自尽,万户纳哈出被俘,平章完者不花弃城而逃。6月7日元军组织反击,出动水师封锁采石矶,截断义军退路。方山寨民兵元帅陈野先则率军攻城(方山位于南京城东南方向),徐达、邓愈、汤和等朱元璋集团主力大将联手破敌,并将陈野先擒获。

  在义军站稳脚跟之后,龙凤政权改太平路为太平府,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朱元璋被任命为太平兴国翼大元帅。管军的“翼元帅府”和管民的“府”,是依照龙凤政权的统一规制所设,换句话说此时的朱元璋是太平府的军事主官。

  太平府府治为今安徽省当涂县,大致位于马鞍山市和芜湖市之间,紧邻当时江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集庆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因此在7月9日,都元帅郭天叙趁热打铁,率军对集庆府发起攻击,但以失败而告终。

  壬辰,发兵攻集庆路,留陈野先于太平。命元帅张天祐率诸军及野先故部曲以行。兵至集庆,攻之弗克而还。—《明太祖实录卷三》

  但是到了《实录》的嘴里,变成了朱元璋命令张天祐前去攻打集庆府。而从上文可知郭天叙是这支义军的一把手,只有他才能指挥得动义军的二把手张天祐。而且《实录》这样记载,表明此时朱元璋和郭天叙仍然在同一支军队之中,反过来戳穿了朱元璋不接受龙凤政权官职的谎言。

  占据金陵,朱元璋的老大之路

  郭天叙、张天祐之死

  对于朱元璋来说,郭天叙、张天祐就是压制他成长的巨大障碍。二人在郭子兴在世的时候就对朱元璋百般打压,因此二人之死,历来都有阴谋论的说法。笔者在这里也做一个简单的剖析,看看朱元璋在这两位义军一二把手之死的事件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8月7日,经过短暂休整的义军再次杀奔集庆而去,我们可以确定郭天叙和张天佑都参加了本次出兵,而朱元璋则依然留守太平府。如果能打下集庆,郭天叙本人在龙凤政权中的话语权将大幅度提升,此前被他视为眼中钉的朱元璋将被进一步边缘化。

  因此郭天叙对此战势在必得,不但大将邵荣随同出征,此前投降的陈野先所部也再次同行。而拥有一批子弟兵的陈野先对于投降义军,心中一直并不服气。他偷偷给自己的部下传话:“汝等攻集庆毋力战。俟我得脱,还当与元合。”意思就是千万不要太卖力气损失了实力,我们最后还是要回归元朝政府军。

  对于极其重视情报的朱元璋来说,陈野先的这些伎俩如何逃得过他的耳目,但他随后的应对措施就颇有些值得说道的地方了。对于脑后长了反骨的陈野先,朱元璋以“恐失豪杰心”的理由不予处死,反而在与他约誓之后将他放回集庆。

  陈野先回到集庆,立刻带领他的老部下和元军眉来眼去。为了迷惑郭天叙等人,还伪造了一场八里冈遭遇战,号称杀获不可胜计,却只俘虏了5个人。而朱元璋明知陈野先有诈,却始终没有对郭天叙和张天祐发出任何提醒。

  9月17日,蒙在鼓中的郭天叙和张天祐在迎战集庆守将、元朝江南行台御史大夫福寿之时,陈野先突然率部反水。义军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遭遇惨败,郭天叙和张天祐全部战死。蹊跷的是,陈野先本人却在往溧阳方向追击义军的途中,被葛仙乡民兵百户卢德茂偷袭杀死。

  由于明朝建立之后对这一段史实的刻意隐瞒,我们已经很难还原当时真相。但从《实录》中片言只语中所透露的蛛丝马迹,笔者还是认定朱元璋对郭天叙和张天佑之死,有着非常明显的主观推动性。

  龙凤政权江南行省一把手

  郭天叙和张天佑死后,最大的受益人朱元璋一跃成为郭子兴余部义军的一号人物,“独任元帅府事”。当年年底,刘福通被元将答失八都鲁打败,毫州被包围,皇帝韩林儿则退往安丰(今属江苏省兴化市)。为了减轻龙凤政权正面压力,朱元璋所部接到了命令,准备对集庆路发动第三次攻势。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二月,朱元璋首先率军在采石击败元将蛮子海牙率领的元朝水师。3月1日,朱元璋亲自率军水陆并进,杀奔集庆而去。3月3日,义军在江宁击破陈野先余部,俘其子陈兆先。3月10日,大将攻克集庆。江南行台御史大夫福寿、平章阿鲁灰、参政伯家奴、集庆路达鲁花赤达尼达思等皆战死。苗军元帅寻朝佐、许成、刘哈剌不花、海军元帅叶撒及阿鲁灰部将完都等各率众降,凡得军民五十余万。打下集庆有如此丰厚的回报,难怪此前郭天叙拼了命也要独揽功劳。

  攻克集庆是朱元璋集团问鼎天下的关键一步,也是龙凤政权的一个巨大胜利。这个形胜之地进可攻退可守,又为义军提供了大量的人口,要饭出生的老朱可谓是一夜暴富。龙凤政权随即改集庆路为应天府,置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以巢湖水军头领廖永安为统军元帅。

  义军统领朱元璋立了这么大的功劳,自然是要升赏。因此原先的兴国翼元帅就不用再做了,龙凤政权改命赵忠为元帅镇守太平(赵忠此后在至正十八年的池州之战中,被陈友谅部将赵普胜所俘)。

  但《实录》中说七月份的时候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兼江南行中书省总省事,恐怕是有点问题的。以当时朱元璋的资历、地盘、军队,龙凤政权是不会册封他为吴国公的。事实上这一次朱元璋应该是升任为江南行中书省兼总省事平章,即龙凤政权江南行省一把手。俞本《纪事录》则在此记载郭天叙之弟,郭子兴第三子郭天爵为右丞,即二把手。也就是说虽然朱元璋已经是这支义军的最高领导,但龙凤政权依然希望以郭子兴之子对朱元璋进行牵制。

  朱平章的进阶之路

  江南行省左丞相

  对于朱元璋来说,南京虽然是座大城,但他的东面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陈友谅)。这两支力量不但极不好惹,而且大家都是义军,元朝实力没有削弱之前先搞内战,难免令亲者痛仇者快。于是朱元璋要想扩大势力范围,只有一条路,向南打。

  从史书上我们可以看到,之后的一年(至正十七年)里,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徽州、池州等地纷纷落入朱元璋集团手中,老朱的地盘得到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充。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五月,刘福通攻破汴梁,韩林儿作为大宋皇帝,风光移居北宋旧都。还都汴梁这样的大喜事,自然值得普天同庆。朱元璋作为龙凤政权的骨干,自然也受到了封赏,现在他新的职位是江南行省左丞相。此时的朱元璋开始逐渐露出他隐藏已久的獠牙,当年七月,郭天爵以“谋叛”被诛杀。事实真相如何,已无任何意义,龙凤政权下的江南行省,已然成为左丞相朱元璋的一人堂。

  对于渐渐尾大不掉的朱元璋,龙凤政权并非没有戒心,在郭天爵死后,他们封邵荣为平章,希望这位郭子兴的老部下可以起到制衡朱元璋的作用。由于当时龙凤政权实力仍在,羽翼未丰的朱元璋不敢与之翻脸,因此继续隐忍邵荣的存在。

  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春,朱元璋再度亲征,一举攻下浙东。而龙凤政权则在八月被察罕帖木儿击败,汴梁失陷,韩林儿退守安丰。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攻陷太平,随即弑其主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汉。陈友谅长驱南下,兵锋直指南京,朱元璋集团感受到了成立以来最大的生存危机。好在老朱最终在龙湾击败陈友谅,顺势收复了太平。此战之后,朱元璋的威望再次大涨,龙凤政权于至正二十一年正月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二月,朱元璋下令改“分枢密院为中书分省”,三月又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这一连串的机构改革表明朱元璋所部已由行省体制过渡到模仿元朝中央政府的独立政权体制。当时天热,大都督府参军事宋思颜看到朱元璋的换洗衣服都是补了又补的旧衣服之时,忍不住大拍马屁:“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惟愿终始如一。”注意这里宋思颜对朱元璋的称呼,可见此时老朱确实已经晋升国公。

  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七月,此前一直掣肘朱元璋的邵荣被处死,标志着朱元璋集团已经实质性独立于龙凤政权之外。

  封吴国公后,朱元璋军占领江西,在与陈友谅的殊死搏斗中占据了主动。与此同时,龙凤政权日渐衰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所部大将吕珍包围安丰,韩林儿在无奈之下向吴国公朱元璋求救。

  不知是否为了表现自己的忠义形象,朱元璋在几乎群臣的激烈反对声中力排众议,亲率徐达和常遇春到安丰救驾。可能张士诚也万万没想到朱元璋竟然真的会来救驾,吕珍被很快击败,韩林儿则被转移至滁州暂住。

  对于朱元璋此番的功劳,龙凤政权给出的嘉奖是追赠三代:

  曾祖考九四公资德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右丞、上护军、司空、吴国公。曾祖妣侯氏吴国夫人。祖考初一公光禄大夫、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上柱国、司徒、吴国公。祖妣王氏吴国夫人。考五四公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右丞相、太尉、吴国公,妣陈氏吴国夫人。—《国初群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

  朱元璋本人的官职则定格为:“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右丞相、太尉、吴国公”。在龙凤政权之中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极人臣,无可再升了。

  朱元璋护驾成功,声望达到顶点。当年七月又在鄱阳湖击毙陈友谅,确立了在南方乃至全国的霸主地位。此时区区一个吴国公,显然已经无法显示朱元璋的地位。于是在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元旦,龙凤政权册朱元璋为吴王。对于这一点,《明太祖实录》和《明史》都称是由李善长、徐达等上表奉朱元璋为吴王。《新元史》大书“朱元璋自称吴王”,《元史》则对此事不载。

  吴王自开中书省、大都督府、诸卫亲军指挥使司,几与皇帝无异。但据永乐朝户部尚书夏元吉所著《一统肇基录》中所录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讨伐张士诚的檄文,开头第一句还是“皇帝圣旨,吴王令旨。”可见此时的朱元璋在名义上仍然是龙凤政权的臣子,那么这个吴王大概率还是由韩林儿所册封,而非朱元璋自封。

  当年八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大将军,率军二十万讨伐张士诚。十一月,徐达大将将张士诚牢牢围困在平江(今江苏苏州)城内。此时对于朱元璋来说,张士诚已经是瓮中之鳖,在劫难逃。浙江的方国珍早已奄奄一息,苟延残喘。湖广的陈友谅早在两年前就已被灭。放眼天下,是正式考虑北伐中原,驱逐元廷的时候了。因此朱元璋做了一个决定,派水军大将廖永忠去滁州接韩林儿来南京。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韩林儿在途中竟然溺死于瓜洲。韩林儿的死,历来被认为是朱元璋所指使,但笔者对此还有自己的想法。根据我们之前的分析,朱元璋此时请韩林儿来南京,显然是为北伐做准备。红巾军当年北伐中原虽然失败,但是在各地留下了不少革命的种子。朱元璋如果要再次北伐,韩林儿无疑是最好的一面大旗。即使朱元璋想取而代之,按常理来算也应该等到北伐成功,吴王朱元璋人望当世第一,经过皇帝韩林儿三推三让禅位,那才能合理合法地登基。现在韩林儿不明不白地死了,朱元璋此前苦心孤诣为自己打造的忠臣人设瞬间崩塌不说,还凭空为北伐增添了许多难度。从我个人来看,现在除掉韩林儿,对朱元璋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那么这件事是谁做的呢?

  明朝建立之后大封功臣,朱元璋虽封廖永忠为德庆侯,但却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这其中的“使所善儒生窥朕意”,为我们透露了韩林儿之死的端倪。如果朱元璋按着既定步骤等统一中原之后,再让韩林儿禅位给自己,那么他的帝国就是传承于宋朝,和元朝没有任何关系。如此一来,大批在朱元璋集团中做过前元官员的文人(包括刘基在内),其身份都是伪朝官员,这是这批自诩正统的文人所不能容忍的。

  而韩林儿的离奇死亡,逼得朱元璋在百口难辨之余,还要切割他和龙凤政权之间的关系。韩林儿死后,朱元璋废除龙凤年号,称至正二十七年为吴元年。此时朱元璋发出的命令由“吴王令旨”改称“吴王圣旨”,表示自己已经是代理皇帝。随后在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朱元璋正式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结语:在至正二十六年年底之前,朱元璋一直以龙凤政权忠臣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虽然他的官位、爵位一路上升,但却始终奉小明王韩林儿为正朔。但是韩林儿之死让朱元璋此前的筹划全部落空,朱元璋被迫切割他和龙凤政权之间的所有联系,转而向元廷释放善意。到了明朝成立之后,龙凤政权被进一步指斥为“妖贼”,那么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皇帝,更加不能承认曾在小明王手下为臣的事实。这才是官方史书在《明太祖实录》中千方百计为朱元璋洗白他和龙凤政权之间联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