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之际继位的完颜珣,面对外敌只想迁都逃走
迁都之祸,让金朝跌入无底深渊,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公元1213年,卫绍王完颜永济被杀后,叛将胡沙虎想自立为帝,可惜应者寥寥,他只好拥立完颜家族的完颜珣登基称帝,史称金宣宗。完颜珣是金章宗完颜璟的异母兄,是卫绍王完颜永济的侄子,三人交替称帝,金国皇位就在叔侄间兜转了一圈,由侄子到叔叔,再由叔叔到侄子。
完颜珣上台之时,可谓内忧外患。内部,胡沙虎擅权专政,为所欲为,根本没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外部,蒙古崛起,蒙古铁骑横扫天下,金军节节败退,而西夏、南宋等国又各怀心思,形势错综复杂。面对乱局,才智平庸的完颜珣没有什么应对之策,只是一味感叹时运不佳。他登基仅一个月,左副元帅术虎高琪将不可一世的胡沙虎诛杀,术虎高琪成为权倾一时的朝廷重臣。
完颜珣的皇帝位子还没坐热,蒙古大军就分三路进攻金朝河北之地,犹如摧枯拉朽一般,短时间内就攻占了河北大部分郡县,只剩下中都、真定、大名等地还在金人手中。完颜珣慑于蒙古军锋之利,急忙遣使携带重礼向蒙古军求和,成吉思汗出于战略考虑,暂时答应了金朝的求和之请,撤兵北归。成吉思汗此举谋略深远,其时蒙古、金朝、南宋、西夏并立,蒙古就想利用三国之间的矛盾,让其互相攻击,互相削弱,蒙古可用最小损失一统天下。若一鼓作气先灭一国,蒙古自身损失肯定不小,而且很容易让剩余两国结盟。
经历了蒙古大军压境,完颜珣的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慑,毕竟中都离蒙古人近,很容易遭受攻击。在大臣完颜弼﹑耿瑞义等人的建议下,完颜珣做出了迁都汴京(今开封)的决定。很多大臣不同意,太学生赵昉等400多人集体上书,痛陈迁都之弊。无奈完颜珣去意已定,以“中都缺粮﹐不能应变”为由,于1214年五月下达了迁都诏令,金朝都城由中都迁往汴京。
完颜珣的迁都之举,大大动摇了人心,动摇了金朝的统治基础,因为中都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中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向北连接东北平原、蒙古高原,向南俯瞰河北之地,是抵御北方草原民族入侵的前沿阵地,是控制中原大地的重要支点,明成祖朱棣提出的“天子守国门”,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完颜珣却一点没有“守国门”的意思,只想离蒙古人远一点,自己更安全一点。
看到皇帝畏敌如虎,金朝的投降派将领和受金朝压迫的契丹、汉人军吏以及地方上的地主土豪们,纷纷叛金降蒙。成吉思汗得知完颜珣南逃的消息,看清了金朝的腐败无能,再次发兵南侵,于1215年五月攻占了金朝中都,取得了对金朝战略进攻的桥头堡。随着金朝迁都汴京,河北一带陷入混战局面,当地汉人纷纷结社组军自保,出现了九个较大的割据势力,完颜珣一看也管不了,就做了个顺水人情,将九大势力的首领封为公爵,史称“九公封建”,期待他们能抵御蒙军。但这些势力只为自保,没有抗击蒙军的胆魄,完颜珣的愿望落空。
蒙古军攻打金朝中都
按常理说,金朝面对蒙古这个强大的敌人,应该主动与南宋、西夏和好,共同御敌才是上策。但权臣术虎高琪等人出于把控军权的目的,力劝完颜珣发兵南侵,说什么“北边损失南边补”,打不过蒙古,就打南宋、打西夏,扩张土地,索要好处,弥补损失。糊涂的完颜珣竟然答应了,于是金朝陷入了与南宋、西夏的连年苦战。攻宋战争中,金军到处遭遇顽强抵抗,进退两难;与西夏持续打了十几年,平均每年就有两场大战,消耗巨大。如此火拼,金朝国力消耗殆尽,覆亡已是时间问题。
当然,金朝与南宋、西夏的战争,责任不全在完颜珣。首先在于蒙古的分化挑唆政策,在三国间制造利益冲突;其次南宋内部也有“联蒙灭金”、“联金抗蒙”两派,最后还是“靖康之变”的仇恨起了作用,“联蒙灭金”成为主流。第三,西夏是条“变色龙”,谁强跟谁,况且蒙古打西夏的时候,金朝不加救援,这给了西夏背弃金朝的充分理由。
完颜珣临终前也知道自己犯了两面作战的大错,直呼“高琪误我!”下令将术虎高琪诛杀。公元
1224年,完颜珣病逝,终年61岁。他也算幸运,没有成为亡国之君,而把这一“黑锅”甩给了他的儿子——金哀宗完颜守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