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康熙的儿子各个都优秀,雍正之后为何一代不如一代

  对雍正后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雍正王朝》是一部精彩的清宫历史大剧,尤其是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部分最为精彩,虽然很多人对这段历史十分了解,但有个现象也是比较奇怪的。既然是九子夺嫡,那么至少说明康熙皇帝的诸皇子都是优秀的,不然的话就不存在夺嫡这一说了。因为能力不够,显然就不足以参与这场政治大戏。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康熙帝的皇子确实够优秀,如果说在参与夺嫡的皇子中,随便选出一个,都是能当皇帝,而且和后世的几个皇帝相比,大概率也不会逊色多少。那么,康熙帝的皇子们为何都如此能干呢?

  说康熙帝诸皇子能干,这是和后世几个皇帝进行比较而得出的。比如后来的雍正帝也有不少皇子,但能力出众的只有弘历一人;乾隆一生自诩甚高,他所生育的十几个皇子中,也没有一个让乾隆满意的。至于嘉庆以后的皇子,几乎是一个不如一个。

  按说清代不管是哪一朝,皇帝都很重视教育,皇子的文化修养以及骑射武功都十分了得,可不管他们怎么做,都无法达到康熙朝的水平。其实,这里头涉及到两个关键的因素。而这两个关键因素,正是后世皇子们所不具备的。

  第一是教育方式

  康熙是一个十分注重学习和教育的帝王,他自己小时候就十分自律、好学,手不释卷,往往读书到深夜。孝庄十分疼爱孙子,几次规劝康熙不要过于努力,让他劳逸结合。

  康熙年长后,对汉文化十分痴迷,经史子集无所不通,甚至对于算学、天文等学科也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不过康熙读书,向来注重学以致用,反对读死书、死读书,体现出了务实的作风。

  可以这么说,康熙帝是清代诸帝中汉文化修养最高的,如果要是不当皇帝,那么他必定成为一代文学家、大儒。

  对于诸皇子的教育,康熙向来重视,给皇子们聘请的都是饱学之士。清代的皇子五六岁时便要到上书房读书,一年只有几天的假期。作为一国之君,康熙在处理朝政之余,花费精力最多的就是督促皇子们读书,每次下朝后,他都会到上书房检查皇子的学业和骑射。在这种氛围之下,皇子们自然是发奋苦读,而且康熙还针对每个皇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颇有章法。

  在康熙严格的教育机制下,皇子们都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骑射本领。这也是康熙众多皇子中文者有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武者有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的根本原因。

  第二是让皇子参与政务

  这一条相比于第一条更为关键。我们知道,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爱新觉罗氏家族人才济济,这些人当中无一例外都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个个勇猛刚武,独当一面。当然,历朝历代开国之初,皇子们都很优秀,但大部分都体现在武功上,在文治方面往往力所不及。

  康熙时期,国家趋于稳定,等众皇子成年时,大清已经处于盛世阶段。这个时期,皇子们不需要上阵杀敌,更多的是参与到大大小小的国家政务当中。

  康熙第一次分封皇子后,年长的皇子中就有不少人分授命管理部务。康熙一生喜欢巡游,每次出巡都会将皇长子、皇太子带在身边,留下年长皇子监国。其中以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为主,从相关史料中可以看出,这三个皇子都被康熙委以重任,或领户部、或领兵部、或领其他部务。

  皇子们参与政务,自然就会积累政治经验,并可借此机会培植自己的势力。上面提到的三个皇子,都或多或少形成了自己的政治集团,尤其是胤禩,几乎得到绝大数朝臣的支持。

  到了康熙晚年,太子被废后,众皇子跃跃欲试觊觎储位,满朝文武几乎都陷入了争夺大战之中,这种政治氛围也迫使他们不得不选边站,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压在自己倾向的皇子上。无论皇位争夺的多么激烈,也无论最终花落谁家,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管是哪个皇子胜出,他们都会是一个合格的帝王。

  雍正登基后,鉴于同室操戈的惨痛教训,不公开立太子,发明了秘密立储制。同时,又杜绝了皇子参与政务,他的四个皇子在雍正十三年的统治时期,都没有过多参与政务,就是有也是一些场面上的差事。

  乾隆继位后,又将皇子不参与政务制度化,规定凡是宗室王公都不得入军机处。此后一直到道光时期的一百多年历史里,皇子们只能安居王府,逍遥自在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皇子们,除了寄情于书画、荒废于酒色之外,别无他途。

  咸丰时期,由于内忧外患,咸丰帝不得不打破祖制以亲王执掌军机,但晚清最后的几代帝王,皇室凋零,只有恭亲王奕可堪大用,其他的无足道哉,昔日的天潢贵胄,到头来不过是凡夫俗子,早已将爱新觉罗氏家族的优秀基因丧失殆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