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顺治帝在弥留之际,为何让汉臣王熙写遗诏呢?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顺治帝的文章。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年仅7岁的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带领下入主北京,成为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帝王,是为清世祖。顺治帝在位18年,他在满汉融合、接受汉文化方面还是颇有作为的。与此同时,关于顺治帝的各种传闻也不绝于耳。例如,他和董鄂妃凄婉的故事,还有顺治一心向佛的故事。关于顺治,流传最广、版本最多的“传说”,还是他的死因。

  坊间关于顺治之死,可谓众说纷纭,有说顺治是病逝的,也有说顺治是被郑成功的大炮轰死的,更有说顺治根本没有死,而是去五台山出家了。其实,从正史角度来说,顺治是在公元1661年病逝的。《清史稿·世祖本纪》记载:

  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渐。赦死罪以下。丁巳,崩於养心殿,年二十四。

  关于顺治之死,还有一个人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这个人名叫王熙,时任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因为顺治临终前,王熙是顺治遗诏的执笔人。

  据王熙编撰的《王熙自定年谱》记载: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他被顺治召到养心殿,顺治当时称自己“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拟诏书。”意思是,顺治说自己得了天花,马上就不行了,要王熙按照他的意思,快速写好遗诏。

  王熙所言是否可行呢?史学上讲究“孤证不立”原则,也就是说,如果王熙所说的只是一家之言,那这就不能作为证据。在《清史稿》上,也有相关记载,恰好证明王熙之言非虚。《清史稿·王熙传》记载:

  顺治十八年正月,上大渐,召王熙至养心殿撰遗诏。

  意思是说,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帝病重,确实召王熙到养心殿写遗诏。王熙当时必将是汉臣,顺治帝为何在弥留之际,挑选王熙到养心殿写遗诏呢?这要从王熙的身份说起。

  明朝崇祯末年,顺天府宛平人王崇简考中进士(明朝进士),不过王崇简很不走运,刚中进士母亲就病逝了,王崇简只得辞官为母守孝。不久,北京城破,清军入关,王崇简恰好不在朝中,躲过一劫。清朝入主北京后,广招贤才,王崇简被选中,在翰林院担任侍读学士。顺治十年,王崇简的儿子王熙考中进士(清朝进士),也进入了翰林院,父子俩同在一个部门,当时十分罕见。因此,王崇简和王熙父子也引起了顺治帝的格外注意。

  王熙比顺治帝大10岁,顺治经常向王熙请教一些儒学知识,久而久之,顺治觉得王熙的学识十分渊博,对王熙的好感大增。顺治十五年,顺治帝决定让王熙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并兼任礼部侍郎。

  笔者曾专门写过一篇关于“翰林院”的文章,清朝初年,“翰林院”的命运较为坎坷,清军入关时,设置翰林院的目的是为了笼络汉臣,后来因翰林院大多都是汉臣,和满洲勋贵的利益相冲突,于是又撤销了翰林院。

  直到顺治十五年,顺治帝恢复翰林院。当时,翰林院一共有六位领导,分别是翰林院掌院院士(满汉各一位),翰林院侍读学士(满汉各一位)、翰林院侍讲学士(满汉各一位)。当时之所以设置满汉各一位,是为了平衡满汉大臣的利益。其实,论学问,当时满洲大臣远不如汉臣。也就是说,从顺治恢复翰林院起,王熙不管是在职位还是学问上,都是翰林院的翘楚。这就是顺治为何要找王熙写遗诏的原因。

  关于王熙草拟遗诏的事情,还有一个插曲,不得不提。《清史稿·王熙传》记载:

  王熙伏地饮泣,笔不能下,上谕勉抑哀痛,即御榻前先草第一条以进。寻奏移乾清门撰拟,进呈者三,皆报可。是夕上崩。

  意思是说,王熙被顺治请入养心殿,告诉王熙自己马上就不行了,让王熙赶紧草写遗诏,王熙听完后,大惊失色,当时就悲痛不能自已,根本下不了笔。顺治还“谕勉抑哀痛”,相当于是安慰王熙:“先不要哭!”王熙抑制住自己的悲痛,就在御榻前拿出纸笔,根据顺治的意思,稍加润色,写成了第一条。可能怕打扰顺治的休息,然后王熙又转移到乾清门继续写,期间,先后把稿子呈给顺治三次,顺治都说可以。当天夜里(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驾崩。

  顺治驾崩后,王熙被康熙改任为弘文院学士,后来又担任左都御史。到了康熙二十一年,王熙正式被“拜相”担任保和殿大学士。康熙四十年,王熙以73岁高龄告老还乡。临别时,康熙亲自派人相送,并晋升他为少傅,让他风光体面地回家。两年后,王熙病逝,康熙派皇长子胤褆、大学士马齐二人亲自前往参加王熙的葬礼,谥“文靖”。

  康熙曾评价王熙“持大体,有远虑”,王熙学识渊博,在顺治、康熙年间屡获重任,特别是亲身经历顺治之死,让他身份格外敏感。顺治驾崩后,王熙的处事风格非常低调,时常以“生病”为由,闭门不见客,但只要宫内有人召唤,他立即病愈入宫,这也许是他能善终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