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康熙将此人连贬三级,他为何不伤心反而很高兴?

  说到康熙,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

  清朝十二帝,许多人唯一钦佩的就是康熙皇帝,他的胆识和魄力,放眼古今中外,很少有人能与其匹敌,别的不说,就凭他8岁登基,通过韬光养晦至十六岁就可除鳌拜的这份隐忍和智谋,就非常难得,康熙的智慧一直被人们所研究和学习。

  康熙出生帝王家,又早早地登基,因此他没有童年,没有快乐,也没有朋友,他所要面临的只有无穷的压力和无尽的烦恼。

  好在他有一群大臣可以帮他分担,比如陈廷敬,于成龙、索额图、张廷玉等,都是处理朝政的一把好手。

  不过康熙末年也就是公元1722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一直被视为康熙枢臣的张廷玉,突然被康熙一道圣旨连贬三级,从三品大员,降到了五品开外,与他有同样遭遇的,还有上书房的几位官员。

  就在大家云里雾里,不知何时得罪了康熙的时候,张廷玉却喜上眉梢看破了康熙的良苦用心,他连忙叩头谢恩,随后返回家中。

  回到家中之后,张廷玉也是不悲反喜,整日里欢声笑语,但他的儿子却不放心,认为父亲肯定是因为贬官而遭受打击,便秘密地请来郎中为父亲治病,哪知父亲轰走了郎中,并神秘地将他带入书房,随后简短的说了:“为父须待新君赐恩”这八个字。

  同时告诫儿子,要时刻谨记康熙皇帝的恩德,且不要声张。儿子虽然不太明白,但还是按照父亲所说的去办。

  感谢康熙

  看到这里许多人似乎有些摸不清头脑,入仕为官,升一级都非常困难,就拿如今的工作编制来说,职位有限,一个萝卜一个坑,降下三级就代表没有出头之日,他张廷玉高哪门子兴啊?

  其实大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此时的康熙已经风烛残年,随时都有可能驾崩,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其实我们自己设身处地的为张廷玉想一想,当青睐自己的皇帝驾鹤西去之后,他的未来和结局会怎样?

  首先,历史的写照太多太多了,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先前的功绩不代表会被新君认可,所以职位越高的人就越危险,如果是被新君打压的人,那才是真正的永无翻身之机会,既然如此,还不如现在就退居二线等待时机。

  第二,康熙把他从三品降到从五品,只要新帝继续任用他,必然会有所提拔,而且肯定要比康熙之前的任命要高,这样张廷玉就会对新帝感恩戴德,更加努力的效忠新帝。说白了,这就是皇帝们惯用的“驭下之术”,也是一种心理战术。

  所以张廷玉把自己的看法记录在他的《自订年谱》,也就是他的日记中,而事情的结局也正是如此。

  福祸两难

  没过多久康熙驾崩,新帝雍正继位,而张廷玉的父亲就是雍正的汉人老师,在这层关系之下,张廷玉被视为心腹,官职也直升一品大员,掌管礼部,再次跻身枢臣行列。

  此后他兢兢业业帮助雍正实现强国大业,为康乾盛世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雍正执政时间短促,只有数十年的时间,而且雍正去世之前没有安排好一帮功臣的问题,特别是张廷玉,雍正驾崩前竟然特立遗诏,特许张廷玉“配享太庙”。

  要知道太庙是供奉历代皇帝的地方,张廷玉仅是一名大臣,而且还是汉臣,居然被雍正特批了这种荣誉,虽然表面上风光无比,但却给他埋下了祸根。

  所以张廷玉在乾隆年间遭受排挤,最后不但被乾隆罢去了“配享”,还归还了生平所受的皇家赏赐,经此打击,这位老臣郁郁而终,着实可惜。

  康熙的智慧

  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一遍康熙的做法会发现,权谋、智慧,康熙从始至终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康熙简单的一个人事任免,都可以左右大清江山的未来走向,这是一种怎样的智慧?

  因此许多学者和个人都在研究和学习康熙的这种智慧,最终人们总结出,康熙之所以能够如此的优秀,是因为他具备别人所不具备的一种特殊掌控力,而这种特殊的能力用现代的词语解释就叫——心理学的诡计。

  确实如此,作为帝王,如果没有尔虞我诈的“诡计”怎能坐稳江山,鳌拜、三藩、统一台湾,哪一件不是惊心动魄的大事?

  其实现在有许多人都想学习康熙的这套掌控力,尤其是现在的人们浮躁且张扬,康熙的这套“诡计”掌控力,可以帮助我们战胜许多心理弱点,特别是面对职场、社交以及家庭等问题时,可以寻找和激发强大的内心,从而找出许多解决办法。

  小结

  康熙的智慧太过复杂和深奥,他不但善于权谋诡计,对待新式思想也颇为开放,在位期间非常注重西洋科学。

  这其实非常的困难,要知道中国自古高傲自大,自恃天朝上国,又有着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束缚,很少有皇帝能够全身心地接受外国科学,而且还学得如痴如醉,不但学会了多国语言,还发表过包括《地震》在内的十多篇自然科学论著。

  其实回想大清朝,如果此后的皇帝,特别是乾隆皇帝,能有康熙一半的智慧,大清国的结局也许不会如此的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