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张辅的经历有何特殊之处?为何他生前死后都能获得荣耀?

  张辅,明初时期重臣,他生前受封英国公,去世后又被追赠定兴王,谥号“忠烈”。那么张辅生前到底做了什么呢?又凭什么获得如此荣耀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1449年8月的一天,一场艰苦的战事在土木堡上演,当时因为之前明英宗的一意孤行,结果导致明军被瓦剌大军围困在土木堡,值此危难困境瓦剌大军又掐断了周围的水源,真可谓屋漏又逢连夜雨,明军陷于死地,军心动荡,明英宗一行人的生存空间正在一步步被瓦剌大军蚕食。为了避免明军殊死一搏,也先假意议和,结果明军上当。也先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明军溃不成军伤亡惨重,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大批文臣武将战死,这就是明朝史上最著名也最惨烈的土木堡之变。

  在土木堡之变中除了明军精锐被明英宗朱祁镇断送外,更让人悲痛和叹息的是大批文臣武将的战死,这其中有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的捐躯,亦有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勋贵的阵亡。在这些战死之人中有一个人最为特殊,他就是英国公张辅,说其特殊主要在于他的经历和生前死后所获得的的荣耀。有明一朝父子二人皆被追封为王的不多,张辅与其父张玉就是其中之一,能被封王本已是无上的荣耀,张辅凭借生前的付出,不仅仅为自己争取了这个荣耀,还为自己后代争取了可以世袭公爵的恩赐,这对一个家族的传承不可谓不重要,张辅究竟做了什么才能获得如此荣耀呢?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有感于之前王朝中异姓王对王朝的祸乱,特意立下祖训即“异姓生前不封王”,也即身为明朝子民(皇室除外)生前能获得的爵位最高不过公爵,至于想要封王,只能在死后被追封,不过这种被追封的王既无实权也无品级,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就算此也令众大臣和武将趋之若鹜地想要被恩赐。

  张辅的父亲张玉曾在元朝出仕,后元顺帝被赶出元大都后,张玉归顺了明朝。张玉归顺明朝之后,曾跟随蓝玉多次出战北元,也因此立军功有了不大不小的官职。公元1391年,因为一次调任的机会,张玉成了朱棣手下的一名大将,之后张玉凭借自己的作战骁勇和足智多谋成为了朱棣的心腹。原本若按此发展下去,张玉能否被史书留下一笔都成问题。不过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公元1399年,朱棣不满朱允炆的削藩之策,发动靖难之役,张玉身先士卒,为朱棣披荆斩棘,不顾生死,最后更是在东昌之战中为救朱棣,闯入敌军阵中,力竭战死。张玉战死之后,他的儿子张辅继承他的职位,继续跟随朱棣征战,且立下战功。

  公元1402年,随着朱棣攻入南京城,取得靖难之役的成功后,开始论功行赏,大封靖难功臣。这其中张玉特意被朱棣点名并夸他论靖难功当第一,因此下旨追封张玉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荣国公,谥号忠显。明仁宗即位后,下旨追封张玉为河间王,改谥忠武,并得到“配享太庙”的殊荣。

  至于张辅也因靖难有功被封为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信安伯,食禄一千石,给予世袭诰券。后来在再次论功行赏时,朱棣询问众大臣是否对封赏有异议,众臣认为张辅父子功勋卓著,不能因为是外戚(张辅的妹妹为朱棣的妃子)就给他很少的赏赐,朱棣也认为之前的封赏有点不恰当,所以又下旨改封张辅的信安伯为新城侯,岁禄由一千石改至一千五百石,且增加了“杂犯死罪已免二死,子免一死”的恩赐。

  面对如此多的赏赐和特权,许多人恐怕已迷失自我,但张辅没有,因为从他后面的经历来看,这对他而言只是开始,那么张辅之后又做了哪些事呢?这些功勋和战绩又为他带来了哪些荣耀呢?

  靖难之后,张辅的第一次大规模出征就是明军征安南之战,早在建文元年,也即公元1400年,陈朝权臣黎季犛篡位,建立胡朝,改国号为“大虞”,其后自称太上皇,由儿子黎苍即皇帝位。虽然建立了新王朝,但毕竟前朝陈是向明朝臣服的,世世受明册封,黎季犛为了避免自己篡国引起明朝的猜疑,便遣使赴明向明成祖声称陈氏“宗嗣继绝,支庶沦灭,无可绍承。臣,陈氏之甥,为众所推”,明成祖便派人向前区求证,结果因为一些人的糊弄,明成祖不疑有他,便下旨册封黎苍为安南国王。

  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后来有一位自称陈氏子孙,名叫陈天平的人跑到明朝诉说了黎季犛篡国一事,明成祖得知后派人调查,结果事实确凿,黎季犛派人认错并同意让陈天平回国,明成祖派军队护送,结果在半路上黎季犛派人劫杀。明成祖得知后大怒,天朝上国怎能被无视和羞辱,于是在此背景下张辅以右副将军身份跟随征夷将军朱能进军安南,结果在半路上朱能病逝,张辅被委任为新的征夷将军继续征战安南。这一战安南被平定,由于寻找陈朝皇室的后代未果,明成祖下令设交趾布政司,将其土地内属于朝廷,如此意味着自唐朝以后独立四百多年的交趾又重新回归华夏版图。

  凭借如此功勋,在张辅得胜归朝后,朱棣特下诏进封张辅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英国公,食禄三千石,子孙世世承袭,赐冠服,赏白金四百两、钞一千锭、彩币四十表里。相比于之前的封赏,张辅这次由侯晋升为公,达到了明朝臣子生前所能达到的最高爵位,并且还是世袭的。之后随着交阯局势的变化,张辅又三次前往交趾破敌军、平叛乱。可以说在交趾张辅犹如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后来因为远征漠北和其他一些原因,张辅回到京城。令人叹息的是在明宣宗时期因为许多朝臣主张放弃交趾,张辅虽然据理力争,但还是未能左右大局,结果在明宣宗时期交阯又复归独立,当然这些只是后话。

  除了多次南征外,张辅还曾三次更随明成祖北讨,均取得不少功绩,另外在汉王朱高煦叛乱时,张辅依旧没有落下,跟随明宣宗前往征讨。张辅的封赏和爵位在明宣宗和明英宗两朝基本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按说到了如此年纪,又被特意恩赐只需逢初一和十五上朝的殊荣,张辅该颐养天年了,可他并没有,在明英宗选择亲征瓦剌时,张辅又一次选择了跟随护卫,可惜这一次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明军惨败,明英宗被俘,张辅战死。

  消息传来,举国悲痛,明代宗即位后下旨追封张辅为定兴郡王,谥号“忠烈”。纵观张辅的一生历经四朝,虽连姻帝室,但不骄傲自满,仍忠心辅佐,正如史书评价的那般:与蹇、夏、三杨,同心辅政。二十余年,海内宴然,辅有力焉。

  一门两王,父子皆为君王赴死,如此忠烈,当得此爵位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