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凭什么,“功盖天下而主不疑”?
唐朝却有位高人,他出将入相三十余年,受到四朝皇帝的尊宠,被呼为“尚父”,八子七婿都身居显贵,麾下数十名部将封王晋侯,获赐的良田房产自己都搞不清有多少,最后以85岁高龄谢世,称得上“富贵寿考,哀荣终始。”后人评价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
这位“人生大赢家”,就是平定安史之乱、再造大唐的汾阳王郭子仪。
郭子仪的赢家心得,概括起来其实就五字:忠、信、勇、严、度。
忠:不恋兵权,随叫随到
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要战役,他的儿子郭旰也英勇战死;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说服回纥,威服叛将,平定河东,简直就是唐王朝的“救火队长”。因此唐肃宗曾拉着他的手说:“国家再造,卿力也。”
像历代的名将一样,郭子仪也遭到来自朝廷权臣的猜忌和谗言,有人屡次诬告他拥兵自重,唐肃宗也因此几次急诏他回京述职。与其他节度使抗命不行的态度相反,郭子仪只要一得到诏书,每次都是当天就移交兵权,随来使启程回京。
郭子仪曾推荐了一名县官人选,但朝廷没批准。幕僚们很不满,在他面前挑事:以您的名望和功劳,连个县令也安排不了,那些宰相真是太不懂事!
郭子仪听说后却十分开心:你们应当给我道贺才对。现在是乱世,武将们大多跋扈,朝廷常常不得已屈从他们的要求,这恰恰表明朝廷对他们的疑忌。现在我的请求被驳回,正说明皇上视我为心腹,没把我当那些武将们一般看待啊。
一个人对国家、对君王的忠诚之德,往往在受到委屈,甚至受到诬陷时才能更加真切地表现出来。许多人经受不住各种憋屈,或举兵造反,或负气出走,逞一时一己之快,却对国家、人民造成巨大损失。这些悲剧的责任,不能全部算在君王的昏庸无道上,是谁的责任谁承担。
清乾隆皇帝读唐史读到这段时,深有感触地说:自古大臣出将入相,为国安危者,必有忠诚之德,经世之才……汉之孔明,唐之子仪,信其人也。
信:人格魅力也是战斗力
郭子仪在部属中的威信很高,史载“朔方将士思子仪,如子弟之思父兄”。这份信赖的养成,是郭子仪多年来讲仁义,重诚信的结果。
回纥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出了很大力气,当初唐肃宗为早日收复长安,曾许诺回纥人,城破之日,土地、士子归唐,金帛、女人归回纥。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唐代宗认为不妥,但又不敢驳他爹的面子,就主动与回纥王子结为兄弟,并在长安收复后利用私人情谊感化回纥王子,千方百计减少了赔偿和损失。
后来,回纥人提出要卖给唐朝一万匹马,而朝廷手头紧,只同意买一千匹。郭子仪向唐代宗提出,回纥立有大功,应当尽可能报答他们,而且国内也需要马,他请求拿出一年俸禄帮助买马。回纥人听到此事后,认为郭子仪讲诚信,讲义气,因此乐意听从他的命令。
鱼朝恩曾好几次在皇帝耳朵边说郭子仪坏话。一次郭子仪进京,鱼朝恩想缓和一下关系,邀请他同游章敬寺。宰相元载怕他俩搞小动作,派人离间郭子仪说:鱼朝恩想谋害您。郭子仪不听,诸将请求安排三百甲士相随,他淡定地说:我是国家大臣,没有天子命令,他怎敢害我!如果他是受皇命要这么做,你们这样动刀动枪想造反不成?
最后,他带着几个家僮如约而至。鱼朝恩迎住他,惊讶他为何就带这几个人,郭子仪实言相告,并笑着调侃说:怕你杀我太费周折了(恐烦公经营耳)!鱼朝恩一手捂着胸口一手握着郭子仪手说:要不是您是忠厚长者,咱俩的梁子就算是结死了!
鱼朝恩是个典型的小人,能让小人都心悦诚服,这份胸襟气度,满满一个大写的“服”字。
忠信严勇,而又深察人情世故,自信的郭子仪没有像一些名臣那样,功成之后夹起尾巴做人,或者远遁江湖。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85岁的郭子仪病逝,追赠太师,谥号“忠武”。德宗为之废朝五日,亲临安福门送葬,并下令违反礼制,特意将他的坟墓加高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