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萧何的名气和其他两杰相比,萧何的名气为何相差甚远

  对汉初三杰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同样都是汉初三杰,萧何和韩信,张良相比,萧何的名气为何比两人相差甚远?

  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建立大汉江山,萧何、张良与韩信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于是刘邦在登基后,指着三人对自己的大臣等人侃侃而谈: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萧何、张良与韩信三人被誉为“汉初三杰”。但是人嘛,放在一起总少不了比较,于是网上有许多好事者声称,相比较兵圣韩信、谋圣张良两者,萧何这个大总管的名气实在有些对不住他的实力。那么为什么同为汉初三杰,萧何与韩信、张良两人名气相差甚远呢?

  汉初三杰

  识人之明

  作为三人中最早追随刘邦的老前辈,萧何一直以眼光独到而为人所誉。

  早在沛县时期,要以当时职权大小而论,萧何算是刘邦的上官,彼时的刘邦还只是个亭长,而萧何却是沛县的主吏掾。可萧何却一眼相中了当时流里流气的刘邦,认为他是一个做大事的人,并且始终坚定不移地跟在他后面当小弟。在萧何的统筹下,汉军也逐渐开始起势。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号西楚霸王,分封诸王。

  刘邦被立为汉王,当时封地都在巴蜀、汉中的贫瘠之地,还不如秦朝降将。刘邦倍感屈辱,当即欲一拍两散玉石俱焚,掀桌子走人。惋惜实力尚弱,在张良、萧何等人的多方劝导下,总算偃旗息鼓,隐忍了下来。

  当时正好还有一个不堪受辱的人从楚军中逃了出来,准备投奔刘邦,这个人就是韩信。彼时的刘邦,本身就恼与项羽,眼见楚军出来了个不知名的小将,也就不以为然,随意打发其做了一个粮官。

  韩信

  这下韩信心里可就有苦说不出了,本来就是因为在项羽军中不受重用,才跑来汉军中欲一展抱负,可没想到到头来还是相同的遭遇。于是,在干了两个月守备粮草的活后,韩信决定再次开溜。当时汉军中已经出现了许多逃亡者,所以韩信的开溜也就毫不费力,趁着夜色,韩信马不停蹄的离开了汉营。

  韩信跑到一半,突然见后面有个人一直骑着马追他,并大喊他的名字。这下可把韩信给吓坏了,以为是楚军中有人来抓他这个逃兵回去,于是御马跑得更快了。

  后面的人看韩信加速,连忙又大喊了起来。韩信听着有些熟悉,这才发现来人居然是曾与他偶然畅聊过一番的萧何,心里正纳闷,莫非萧何也想和他一样离开汉军。可转头一想,那也不对劲啊,萧何可是汉王身边最当红的“炸子鸡”。

  而萧何也借这个短暂机会,气喘吁吁地靠近了韩信,如老兄长般搭着他的手,一副生怕他再次逃跑的模样。

  萧何与刘邦

  一番交谈过后,了解到韩信的委屈,萧何拍了拍他的肩膀,而后又拍了拍自己的肩膀,信誓旦旦地对韩信说事情都包在自己身上,总算是把韩信忽悠回了汉营。

  回到汉营后,萧何立即找上了刘邦,十分认真地对刘邦说道,大王你相信我的话,请重用韩信,因为只有他才能帮你打天下。

  刘邦听后一愣一愣的,有些不以为然,但又碍于萧何的面子,只好说那就封他为将军。萧何不同意,说如果只是拜韩信为将军他还会走。刘邦只能妥协道,那我封他为大将军总行了吧,你把那小子叫来,我这就给他任命。

  萧何又称拜大将军要先建拜将台,举行拜将仪式才是正统。刘邦有些无奈,只好说将事宜全权委托给萧何处理。

  至此,萧何也成功兑现了自己的韩信的承诺,而大汉也迎来了一道曙光。

  刘邦

  仁义有缺

  在之后的楚汉大战中,张良出谋划策智计百出,韩信领兵出征百战百胜,而萧何驻守后方强兵富粮,终于使得汉军如日登天。

  公元202年,楚军灭亡,刘邦正式登基称帝。而称帝后,刘邦论功行赏,取萧何为首功,并不顾反对将其列为众卿之首。其中恩宠可见一斑。

  但是劳苦功高的萧何也为人所诟病,虽然政绩斐然,但是仁义有缺。当初萧何月下追韩信被奉为美谈,可谁也没想到,数年之后,堂堂兵圣韩信却最终折于萧何手中。

  自从韩信请命为齐王后,他的好日子也就逐渐到头了。先是被污蔑拥兵自重要谋反,被刘邦给削了兵权,然后又被陈平暗计赦为无权无势、徒有虚名的淮阴侯。可就是这样,萧何和吕雉也没有放过他。

  哪怕明了解韩信不会谋反,萧何不仅从始至终没有帮其说过话,而且其幽居在家后,在多次试探中,借着韩信的信任,假传其至宫中,令刀斧手预先埋伏好,将韩信就地诛杀。

  事后,韩信三族被诛,也无人为其发声,一代兵圣落得如此下场,真是可叹可嘘。

  萧何

  论起为官从政,萧何毫无疑问堪称贤臣,与张良和韩信的正面战场相比,后方的军备和民意关注度肯定没有那么高,所以也注定萧何在人气上无法与前二者相比。而且对待韩信这件事上,又无疑让萧何在观众心中扣了大分,最终导致其名气有所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