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年间英国使团朝见风波皇帝怒罢多名高官
其实,早在
清朝初期,也就是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和英国人打交道了。当时的清政府,面对日益增多的远洋客商,首次建立了海关。也就是从那时候起,英国商人开始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但是,由于路途遥远、航海技术还相对落后等原因,英国商队基本上一年也来不了一次(清康熙三十七年置定海关,英人始来互市,然不能每岁至)。直到三十一年后的雍正七年(1729年),英国商队才频繁往来于两国,双方才“始通市不绝”。
乾隆七年(1742年)冬十一月,英国一支船队在海上遭遇暴风雨,后飘至广东沿海的澳门,当时的两广总督策楞,以友好的态度接纳了这些不速之客,并且特意安排地方官给这些英国客商免费提供食物,并帮助他们修缮破损的船舶。直到人员和商船都休整完毕,才送他们上路。
从乾隆二十年起,英国商人开始大量出现在定海和宁波这些拥有海关的海港码头,当时的地方政府出于国内需求的需要,严禁英国商人大量购买中国的商品,限制对外贸易。
其后数年,英国商人数次请求其它地方政府允许他们通商,请求最后虽被同意,但在商品买卖的数量上,依旧严加限制。
为了打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英国国王也加入到了英国商人的队伍之中——英国王国雅治,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时候,派遣使臣马戛尔尼等,来到了大清王朝,以朝贡的名义请求在清朝的广大沿海地区设立通商港口和在北京设立办事处。
然而,乾隆皇帝对此的回答却是相当的简洁、明确——“不许”。
嘉庆七年至十三年,英国海军数次出兵窥伺并侵占澳门,英军军舰甚至都冲击到了清军海防的前沿阵地虎门和黄埔,但最终畏惧于清政府在经济上对他们的制裁,才退出了澳门(嘉庆七年春三月,英人窥澳门,以兵船六泊鸡颈洋,粤督吉庆宣谕回国,至六月始去。十三年秋九月,复谋袭澳门,以兵船护货为词,总督吴熊光屡谕使去,不听,遂据澳,复以兵船闯入虎门,进泊黄埔。命剿办绝市,英人始於十月退师)。
嘉庆二十一年夏六月,英国国王第四次派使臣朝见——“遣其臣加拉威礼来粤东投书”,献方物。
然而,由于当时双方并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也没有互设办事机构,英国使团到达广东后,需要由当地最高官员——两广总督,把使团到来的消息上报给嘉庆皇帝。
说来非常不巧的是,当时的两广总督蒋攸銛,正好不在办公场所,前几天刚刚离开广东,前往京城汇报工作。
既然一把手不在家,客人来了也得有人招待。
于是,当时暂掌广东大权的广东巡抚董教增,答应接见这批英国使团。
然而,就在双方会见之前,一件小事儿却成为了双方争执的焦点和难点——那就是英国使团晋见巡抚大人时的礼仪,是行中国自古以来番邦晋见督抚要员的跪拜大礼,还是行英国的脱帽、鞠躬的礼仪?
广东巡抚董教增援自然是希望英国人能够跪拜自己,但英国使团的团长加拉威礼却怎么也不肯接受。因为英国人从来都没有双膝下跪的习惯,认为这样做是对人性的不尊重。
于是,在跪与不跪这件事情上,双方争论了好几天。
最终,做为主人的董教增,只好勉为其难地同意了英国人的要求——“不得已许之”。
于是,就在那一天,驻守在广东将军、都统、以及海关监督齐坐一堂,一起接见了英国的使团。清朝方面自不用说,场面自然是非常的威严和隆重。
双方见面后,作为客人的英国使者加拉威礼,主动上前行礼,但也只是“免冠致敬”而已。一旁的翻译解说完后,广东巡抚董教增起身回礼,答应将尽快把他们的事情,上报给嘉庆皇帝。
当董教增的奏折到达嘉庆皇帝手中的时候,英国进贡的贡使罗尔美都和副贡使马礼逊,已经乘船来到了天津。
得知这一消息后,嘉庆皇帝当即命户部尚书和世泰、工部尚书苏楞额前往天津,去迎接使团的到来。然后,又命令长芦盐政广惠,亲自伴随贡使来京。
经过一昼夜的颠簸,使团到达了北京郊外的圆明园。然而,由于水土不服,外加部分英国人从未受过如此的颠簸,以至于使团的主要负责人罗尔美都,竟然病倒了。
眼看马上就要早朝了,但事情到了眼皮子底下,竟然发生了这样的状况,实在是让户部尚书和世泰心中非常焦急。
于是,他便打算让副使马礼逊前往朝见嘉庆皇帝。
然而,没想到副使马礼逊竟然是个非常较真的人。他表示自己是不会去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自己是副手,而是自己朝见嘉庆皇帝所需要穿的衣服,在另外一辆车子上,自己不穿朝见的衣服,是绝对不会朝见皇帝的。
而此时另外那一辆马车,则由于速度过慢,还尚在半路上,没有跟上来。
这下好了,和世泰的脑袋当即就大了——这家伙,你们这样搞,让我怎么向皇帝交差啊!
然而,户部尚书和世泰毕竟是在官场上混迹了几十年的老油条,脑子一转,一个自认为不错的办法便想了出来。
当即,他赶紧来到宫中,告诉嘉庆皇帝,英国的两位贡使都不幸病倒了。
既然两位负责人都病了,那就不用朝见了,毕竟身体还是非常重要的。
就这样,英国的贡使不仅没有见到嘉庆皇帝,就连他们辛辛苦苦带来的礼物,嘉庆皇帝也没有收下,而且最后还竟然被长芦盐政广惠半陪伴、半押解(伴押)地回到了广东。
按理说,外国使团不远万里前来朝见,作为礼仪之邦的大清皇帝,不仅应该好好接待他们,而且在使团回去的时候,还应该赠送礼物,以示天朝的恩惠和友好。
而嘉庆皇帝之所没有这样做,是有着他自己的原因的——原来,随同广东巡抚董教增的奏折一起来到嘉庆皇帝手中的,还有英国贡使的国书。而当嘉庆皇帝看完国书上面的内容之后,当即脸色就大变,非常的生气。因为自古以来,番邦给中华皇帝的国书,内容都是卑躬屈膝、恭维致敬的,而英国的这份国书,竟然敢和自己称兄道弟,和自己这个天朝上国的皇帝平起平坐了起来。
除此之外,嘉庆皇帝还疑惑一个问题——两个使者都病倒,这简直也太巧合了吧,这其中一定有故事,很有可能是英国人瞧不起自己。
嘉庆皇帝怨恨英国人的骄横,当即就决定不与英国人交好。
然而,当罗尔美都等人离开京城之后,才有人把事情的真相告诉给了嘉庆皇帝。直到这时,嘉庆帝才知道这件事情并非是贡使的罪过——人家使臣并没有瞧不起自己,是自己的大臣从中作梗。
于是,嘉庆皇帝赶紧下了一道旨意,恢复了英国使团的一切优良待遇,他们的贡品自己不仅收下了,而且还回赠给了他们国王很多礼物。
当然,在英国使团离开之后,心中极为愤怒的嘉庆帝,当即就降旨革除了户部尚书和世泰、工部尚书苏楞额和长芦盐政广惠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