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有哪些功劳?武则天为什么那么信任他呢?
我们都知道,说起狄仁杰,大家脑海里浮现的肯定是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里那个胖胖的狄仁杰,他嫉恶如仇、为人正直、深受百姓爱戴,并且武则天也对他十分信任。那么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是怎么样的呢?武则天为什么那么信任他呢?狄仁杰和武则天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一、狄仁杰在唐高宗时就办好事,有好名声
狄仁杰是并州太原人,在他小的时候就表现与众不同。
当时门人中有被杀害的,官吏因为这事来盘问,众门人争论不休,只有狄仁杰不被外界影响,依旧在看书。
官吏责备他,狄仁杰说:
“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
狄仁杰的意思是自己正在书中与圣贤对话,没空理会这些俗事。
狄仁杰后来被推举为人才,之后调升为汴州参军,但他的仕途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中途遭到诬陷,但经过阎立本的询问后,反而觉得他很有才能,极力推荐他做并州法曹参军。
之后不久,狄仁杰又升任大理丞,就在这期间的一年里,他判完了积压的案件,这些案件涉及到一万七千人之多,每一桩案件都落到实处,处置得当。
因为这事,狄仁杰在百姓心目中树立起威望,十分得民心,拥有了很好的声誉,大家都称他为“平恕”,是执法公平的意思。
当时是唐高宗做皇帝,主持政事,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由于用斧误砍昭陵的柏树,引得唐高宗大怒,认为昭陵柏树被砍,使自己背上不孝的骂名,于是执意要把两人给杀了。
这事看起来十分重大,但是按照当时的法律来判定两人的罪责,两人罪不至死。
于是狄仁杰开始心平气和地和高宗讲道理,他举例说汉文帝时有人偷盗高庙玉环,汉文帝想要灭其族,但经过张释之的劝解,最后只按照法律杀一人。
现在只不过是误砍了一棵柏树就要两位大臣的性命,这实在是不合适。
于是唐高宗就赦免了两人的死罪。
除了以上这件事外,狄仁杰还帮助唐高宗办了很多事,比如狄仁杰出使岐州时,有数百逃兵抢劫过路人的财物,导致道路不通,官府抓到了几个盗贼,严加审讯,但是其他的盗贼还在四处作乱。
狄仁杰认为这些人之所以变成盗贼,是因为走投无路了,于是就公布自首的待遇,把捕捉到的都放了,让这些盗贼互相告知,果然后来盗贼们都来自首了。
对于狄仁杰的办案手段,唐高宗很是赞赏,于是就升迁狄仁杰为度支郎中。
之后狄仁杰调入朝廷,拜为冬官侍郎,任江南巡抚使。后又转调文昌右丞,出任豫州刺史。
二、狄仁杰得到武则天重用,官至宰相
在唐高宗时,狄仁杰得到赏识,等到武则天当政时,狄仁杰更加得到信任和重用。
天授二年,狄仁杰以地官侍郎的身份,同时领风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对狄仁杰说,说他在汝南有政绩,但也有人诋毁他,问他想不想知道是谁?
武则天本来想卖个好,没想到狄仁杰直接拒绝,说背后的诋毁之人不重要,说武则天如果认为他错,那他一定改正,如果武则天认为他没错,那就是他的幸运。
因为这件事,武则天认为狄仁杰是一个忠厚有才能的智者。
1、狄仁杰智斗来俊臣,帮助武则天匡正弊政
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左台中丞来俊臣网罗罪名诬告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司礼卿崔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忠以及潞州刺史李嗣真七人谋反。
这个来俊臣本来就是个酷吏,是个凶险邪恶之徒,他靠着告密、故意捏造各种罪状致人死地来升官,一直连续升官至御史中丞。
这时候他又想用同样的手段来给七人定罪,从而使自己获得政绩,为了达到目的,来俊臣请奏武则天,希望武则天下令,给一经审问就承认谋反罪名的人减免死罪。
不得不说,来俊臣的这招杀伤力真的大,他引诱七人认罪,对于心理素质不行的人来说,无异于是最致命的一招,因为只要承认谋反,就能免除死刑,也能免除酷刑。
狄仁杰一开始承认了谋反,来俊臣就让人对他宽容些,放松了警惕,但是有个叫王德寿的属官,他竟然对狄仁杰说,自己想要升官,没有途径,希望狄仁杰能攀咬杨执柔,从而使自己获得政绩。
狄仁杰听了怒火中烧,一头撞在柱子上,顿时血流满面,他对王德寿说:
“皇天后土遣狄仁杰为如此事!”
意思是皇天后土在上,竟然要我狄仁杰做这种事吗?
狄仁杰态度这么强硬,性子这么刚烈,王德寿怕了,不敢再招惹他。
侯思止审讯魏元忠,魏元忠是个硬骨头,宁死不屈,于是侯思止就特别生气,让人倒着拖他,魏元忠不仅不屈服,反而自嘲说就当自己从驴背上掉下来,被驴拉着走了。
侯思止更加愤怒,让人继续拖他。
狄仁杰已经承认谋反了,只等着接下来给他判罪,有关部门已经不再对他严加防备,这就给了狄仁杰机会,狄仁杰从被子上撕下来一块帛,在上面书写冤情,然后塞在棉衣里。
狄仁杰对王德寿说天气热了,希望能将绵衣交给自己家里人,去除里面的丝绵,王德寿同意了,把狄仁杰的绵衣送到狄仁杰的家里。
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到狄仁杰书写冤情的帛书,拿着它去报告武则天,得到武则天的召见。武则天看着帛书质问来俊臣,来俊臣还在那撒谎,说狄仁杰等人在监狱里生活很安逸,不承认刑讯逼供。
武则天派通事舍人周綝去查问此事,周綝也不是个强硬的人,来俊臣临时发给狄仁杰等人头巾腰带,让他们排列站立给周綝查验,周綝唯唯诺诺根本不敢看。
为了证明狄仁杰确实承认谋反,来俊臣还伪造狄仁杰等人的《谢死罪表》,让周綝上奏博得武则天的信任。
不过来俊臣不干人事,老天爷也看不下去了,这桩冤案注定成不了。
当时乐思晦的儿子还不满十岁,他被籍没入司农寺为奴,要求上告,得到了武则天的召见。
武则天问他有什么事,他说自己的父亲已经死了,家里败落,说大唐的法律为来俊臣等人玩弄而武则天不知,如果武则天不相信他的话,可以找任意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员交给来俊臣,说他们谋反,没有一个在来俊臣手里会不承认谋反。
武则天这时候心里才有些醒悟,她召见狄仁杰,问他为什么承认谋反,狄仁杰说不承认小命就不保了,武则天又问为什么要作《谢死罪表》,狄仁杰说没有。
武则天出具奏表,经过核实,才发现这份奏表是伪造的,被来俊臣等人诬告的七个家族这才被释免了,逃脱了一劫。
事后,七人都被降职,但来俊臣和武承嗣还是死咬住七人不放,要求武则天把他们处死,武则天不同意。
来俊臣又特别提出裴行本罪恶最严重,要求将他处死,秋官郎中徐有功对他进行反驳,说:“明主有更生之恩,俊臣不能将顺,亏损恩信。”
除了来俊臣,还有周兴、万国俊、刘光业、王德寿等人,都凶残暴虐,制造冤假错案,用来升官,动摇朝廷。
后来,来俊臣被在闹市处死并暴尸,无人不拍手称快。
2、狄仁杰劝说武则天,皇位传儿子不传侄子
因为狄仁杰帮助武则天看清了来俊臣等人的真面目,肃清了奸臣,武则天对狄仁杰很是信任。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和武承嗣意图谋夺太子之位,多次指使人去劝说武则天,说自古以来天子没有把皇位传给异性人的。
武则天听后犹豫不决,狄仁杰则对武则天说:
“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于庙者也。”
狄仁杰的意思很明确,如果武则天把儿子立为继承人,那么等她百年之后可以配享太庙,代代相传,如果把皇位传给侄子,那么从没说过侄子当了天子姑姑配享太庙的!
狄仁杰的一番话让武则天醒悟过来,虽然嘴上依然说着这是家事,不希望狄仁杰干涉,但心里基本已经有了主意。
之后有一天,武则天做了一个梦,梦中一只大鹦鹉两翼都折断了,不知是何意。
狄仁杰解释说武是武则天的姓,两翼是武则天的两个儿子,如果武则天重新启用两个儿子,那么两翼就将振作起来。
经过狄仁杰的这番忽悠,武则天终于打消了立武承嗣和武三思为太子的主意。
武则天顿悟,派人去迎接庐陵王,庐陵王回来后武则天把他藏在王帐中,然后召见狄仁杰来说庐陵王之事。
庐陵王就是太子李显,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
武则天让庐陵王出来,并对狄仁杰说:“还你皇太子。”狄仁杰当即跪拜叩首,并说太子回来了,却没人知道,要怎么才能让人知道呢?
于是武则天让庐陵王住在龙门,然后按礼数迎接回宫。文武百官以及百姓们听闻此事,都十分高兴。
当初,吉顼、李昭德多次请求太子回宫,可武则天就是不答应,只有狄仁杰用母子之情劝说武则天,武则天才被感化,恢复了李唐继承人的资格。
3、规劝武则天大赦河北,任用契丹降将建立功勋
圣历元年(698年),突厥入侵赵、定等地,烧杀抢掠。
武则天下诏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让他见机行事。
当时突厥杀死所掠男女一万余人,狄仁杰去追却没有追上,当时当地的百姓多被突厥人胁迫,当突厥人走后怕被杀,于是就都逃跑了。
狄仁杰上疏说敌虏入侵,百姓有的被迫胁从,有的接受了伪官职,有的官吏侵占渔利,州县的苛捐徭役,严刑拷打,百姓只好不遵循礼仪,为的是好活命。狄仁杰希望武则天能大赦河北,一个都不要问罪。
武则天下诏认可。
狄仁杰还朝,拜为内史,武则天驾幸三阳宫,群臣跟随,武则天特意给狄仁杰赐显眼的位置,对他的礼遇和恩宠超出寻常人,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比。
这时,李楷固、骆务整讨伐契丹,攻克,在含枢殿献俘获,武则天十分高兴。这两人是契丹李尽忠的部下,李尽忠入侵时,李楷固多次多次跟随,后来投降了大唐。
本来按照大唐律令,两人应该被判死罪,狄仁杰认为他们骁勇可以留用,这样两人一定会对武则天感恩戴德,然后为大唐征战沙场。
现在两人凯旋而归,果然如狄仁杰当初所言,为此武则天特别赞赏狄仁杰的知人善用。
三、武则天对狄仁杰敬重有加,是君臣也是知己
都说男女之间没有绝对的友谊,但是武则天和狄仁杰这对异性君臣,却在为国为民处理朝政大事相处中,成为了知己。
与其说武则天对狄仁杰特别恩宠,倒不如说狄仁杰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武则天。
武则天常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呼其名。
狄仁杰性格耿直,常常在朝堂上直言劝谏,武则天也常常采纳他的建议,尽管这么做武则天违背了自己的本意。
狄仁杰因为年纪大了,多次提出要退休,但是武则天就是不肯。但武则天还是很体恤狄仁杰的,每次狄仁杰入朝参见,武则天都阻止他行跪拜礼,另外武则天还免去了狄仁杰在宫中轮流值班的义务。
武则天说:
“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由此可见,武则天对狄仁杰有多敬重,这份敬重中除了有对一位老臣的体恤,想必也有对知己的感谢。
圣历三年,狄仁杰去世,享年71岁,得到善终。
狄仁杰死后被追赠文昌右相,谥号为“文惠”。而他向武则天推荐的张柬之、姚元崇、桓彦范、敬晖等人,后来都成为唐朝名臣。
狄仁杰死后,武则天伤心不已,她流着眼泪说:
“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武则天觉得狄仁杰一去世,朝廷就再也没有可以倚仗的德高望重的老臣了。
此后朝廷一遇到大事,群臣想不出主意来,武则天就会想到狄仁杰,觉得狄仁杰走得太早了,是大唐的一大损失。
狄仁杰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但他为大唐做的贡献,留下的那些故事一直为世人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