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少有的能臣,虞允文的人物简介
南宋算中华历史上最郁闷憋屈的时期之一,原本胆小的宋高宗赵构依靠吴玠吴璘、岳飞韩世忠等大将侥幸坐稳龙椅。使南宋能够维系住南方一直认为是他选择传位给相对能干的孝宗赵昚。可如果孝宗没有遇到虞允文在采石矶力挫完颜亮南征;如果不是虞允文一直关心完善四川、荆湖防御;如果不是当宰相后为孝宗选拔众多人才,做诸多事情,南宋中兴很可能虚有其表。
由于孝宗身为皇帝,又是南宋难得一个振作的皇帝,这个来自四川的虞允文在宋代历史上并不算太出名,除了一个采石之战,很多人也忽略他低调的事迹。
一、虞允文受秦桧压制意外卷入采石之战
虞允文生于北宋末年,四川隆州仁寿人(今眉山市仁寿县),据说远祖是唐朝开国功臣虞世南,如杨万里等友人写给虞允文的一些纪念文章都提及祖上功名。
宋代眉山地区文化积淀深厚,出过像三苏一样震铄古今的文豪世家,虞允文生于邻近州县,少年时诵读《九经》,学问积累深厚,年轻时依靠父荫出仕做过一些小官。母亲去世,父亲有病,虞允文一年七年都待在家里。《宋史》称:“(母)既葬,朝夕哭于墓侧……七年不调,跬步不离左右。”
绍兴二十四年(1154),虞允文已经四十出头才去科考,中进士及第。这一榜堪称风云际会,没有真材实料绝对难以出人头地。年仅二十三岁的著名词人张孝祥列为状元,其他同榜文士还有范成大和杨万里。
据说秦桧很想把自己孙子秦埙选为状元,但高宗赵构难得头脑清醒,选了文才出众的张孝祥。秦桧非常不满,对张孝祥无可奈何,但将其他有才华的人都弄走了,像范成大到徽州,杨万里到赣州,虞允文就回到四川,在彭州、黎州、渠州各地任职。
当时北方金主完颜亮虽然是夺位,可他是开国君主之外,唯一一个有志向实现南北混一的皇帝。大力提拔女真之外的汉人、契丹人、渤海人,原本这是有利于团结的策略,可由于他刻意压制女真权贵,所以内部敌视情绪非常严重,这种情况下,完颜亮发动南征,试图转移矛盾,显然早埋下失败的种子。
宋朝绍兴二十八年(1158),贺金正旦使孙道夫回来后报告,金主以修缮开封为南都大有以迁都之名谋划南侵之意,赵构认为双方修好已久,对方没什么借口。汤思退刚接替秦桧提升为宰相不久,他主张议和,声望不够服众,就疑心孙道夫找茬,有意推荐主战的老乡张浚(四川绵竹人,而孙道夫是眉州丹棱县人)上位排挤他,一气之下把孙道夫贬去绵州(今绵阳市)。
次年,金朝的贺宋正旦使施宜生南来,也出于好意透露了北方可能会起兵
。高宗赵构顿时手忙脚乱,一方面立赵瑗为皇子(即孝宗赵昚),打算退位逃避;另一方面,绍兴三十年春,派同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出使再探虚实。叶义问证实金主即将南下开封,其实是趁机南犯。为了提振士气,高宗不得不将左相汤思退罢免,让右相陈康伯、兵部尚书杨椿布置两淮守备。
金朝正隆六年(1161),完颜亮巡视开封后,留太子完颜光英坐镇,分四路朝南进发,一路水军从海上朝临安方向;一路从蔡州下荆湖地区;一路从西面的凤翔朝四川进犯;完颜亮亲自领中军朝寿春出击,四路大军共六十万众,号称百万,确有一举消灭南宋的架势。
宋朝这边以吴璘为四川宣抚使,负责上游巴蜀地区防务;以老将刘锜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节制下游诸路军马,担负抗击金军主力的重任;以成闵(为原韩世忠部下猛将,在黄天荡一战成名)为京湖制置使,率兵三万戍鄂州,因成闵已经年届七旬,再令守襄阳的吴拱(吴璘之兄名将吴玠的长子)犄角相应,协同防守长江中游;以李宝为沿海制置使,率海舟120艘由海道北上袭击金朝水军。
金兵前期进展顺利,汉南道行营兵马都统制刘萼(宛平名门汉族刘彦宗之子)部攻取宋归化军、蒋州、信阳军。《大金国志》记载刘萼对完颜亮的重用非常振奋,主动请缨带兵。与副都统仆散忠义率中路军从唐州、邓州直扑荆襄,非常顺利,然后积极准备船只。
大将徒单贞(娶宗干女,是完颜亮的同母妹,他与完颜亮一起参与杀熙宗的行动)领兵二万在盱眙打败建康都统制王权。此人来历很复杂,最初是两河义军丁进属下,丁进被老将宗泽收编,但宗泽死后,丁进举兵投降金军,被韩世忠打败,王权被韩世忠征用后,也以勇猛著称,职务不断提升。
自主将韩世忠被闲置,王权升官以后与从前判若两人。采石一战,王权居然在扬州、和州、瓜州、采石之间不断来回折腾,只为躲避金军。完颜亮赶到和州指挥,兵部尚书耶律元宜(其父野律慎思当年投降金军元帅完颜粘罕,告知天祚帝逃亡西夏,受到嘉奖赐姓完颜氏,耶律元宜受完颜亮器重,提升为兵部尚书兼神武军都总管)击退宋军,斩首数万,宋军退保江南。
这时,高宗在临安听闻王权畏战,丢失阵地,居然来回躲避金军,又气愤又恐惧,《皇朝中兴纪事》称高宗想杀王权,同知枢密院黄祖舜秘密谏言劝阻,认为王权固然有罪过,但大战之际杀大将只会损失士气,反而让敌人得意,建议暂时留用。
赵构又准备逃跑去海上,宰相陈康伯等反复劝谏,赵构才勉强同意留下继续抵抗,安排一些重要大臣到前线鼓舞宋军,虞允文凑巧随叶义问被派往江淮一带,正负责前建康都统王权所部。但王权溃败以后,从和州逃到采石,军队十分涣散。
原本虞允文只是陪同叶义问的随从副手,无论如何战事都与他不会有直接关系的,而且宋军状态可说糟糕至极。天意造化弄人,让他一个书生文士面对金朝大军居然一战成名,可以说是千载不遇的奇迹。
二、挽救危亡:虞允文在采石如何取得大捷?
金朝正隆六年(1161)十月,完颜亮自涡口(今安徽怀远涡水入淮河处)渡淮河,进占真州(今江苏六合),王权逃到采石。接着扬州失守,刘锜也退守瓜州(刘锜早年曾为高宗赵构扈从,在岳飞、韩世忠、张俊解除兵权时,主动交出部队出任地方,比较得信任,几年后重新带兵。完颜亮南征时刘锜已有病,大战次年就病死,年六十四),宋军被形容“中外震恐”。
这时,北方发生变故,闲置在东京辽阳的完颜雍忽然宣布登位。他是阿骨打第三子讹里朵的儿子,完颜亮对宗族严酷,自然完颜雍获得不少人拥护,在辽东一带收聚兵马。军心不安是兵家大忌,完颜亮盘算速战速决,从采石过长江往东南直奔临安,基本就避开建康、镇江等要塞,只要拿下南宋行在,完颜亮就能够振作大军声望,他就不惧北方的完颜雍和残破的宋军。
完颜亮的传记
宋军建康都统制王权遭撤换,同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受命督江淮军事,虞允文出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算是随行助手,叶义问举荐西北军大将李显忠接替王权。
李显忠与辛弃疾一样,都经历千难险阻从北方来归。他是西北军将才,一些史料传说是唐朝皇室后裔,可信度不大高。李显忠先投奔四川驻防的吴家军,沿途招募近四万人,受吴玠称赞:“忠义归朝,惟君第一。”到临安见了皇帝,赵构非常高兴,将原来的名字世辅改成显忠。
原本李显忠也防守在两淮,金军在长江沿线谋划过江,他的行动比较迟缓。叶义问当时忌惮金军气势,不敢亲自到军中鼓舞将士,就派虞允文代替。虞允文还没到采石江边军营,对岸金军鼓声阵阵传来,王权所部士兵纷纷散坐路旁,皆准备逃走。虞允文十分吃惊,立刻聚集将士劝说大家一战。
史书绘声绘色演绎虞允文的“激将法”,宋军见虞允文自告奋勇出来作主,都表示:“大家这些年吃尽金人的苦,谁不想抵抗。”有跟随虞允文一起去的官员悄悄提醒说:“朝廷派您来劳军,又不是要督战。别人把事办得那么糟,您何必背这个包袱呢?”
虞允文气愤地说:“这算什么话!现在国家遭到危急,我怎么能考虑自己的得失,逃避责任。”
不排除虞允文说服军士这一幕很有戏剧性,也不能否认王权的宋军底子并不差,毕竟是韩家军班底(以江淮水军为主)。就是王权本人变得胆小畏战,其实这些部下并没有怎么与金军交战过,只是一味退让,将士们心里窝火沮丧可能也不算夸大其词。
虞允文将宋军在江边做了诱敌埋伏,让对岸金军以为大量宋军真的逃掉了。当金军船只过江,宋军突然擂鼓,以韩家军为主的两批水军前来截断金军,然后岸边埋伏的宋军杀出,金军猝不及防,前队大败,后队金军一时不敢过江。
次日,宋军主动到北岸杨林渡(又叫杨林口,位于安徽和县江边),完颜亮军心再次大乱,退回和州,再退扬州。采石大战胜利后,虞允文火速到镇江提醒刘锜防范完颜亮过江,刘锜躺在床上拉着虞允文的手说:“国家养兵三十年,没有立过一点战功,想不到立大功的还是靠您这位书生,我们当将军的实在太惭愧了。”表现了当时资深老将对虞允文的敬佩之情。
对于采石之战经过,千百年来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主要是认为虞允文领导一伙溃逃残兵打败金军近四十万大军,显然是过于夸张不实的说法。那么,到底虞允文在采石大战中实际发挥有多大作用?
宋军原本布置各路队伍的主要决策者是右相陈康伯,叶义问作为负责到江淮暂代督师的大臣没有亲临前线,改由虞允文替代,所以充当了采石前线的指挥者。虞允文的确团结王权所部将士,振作士气,以埋伏诱敌为策略,在采石巧胜金军前锋部队第一战,也是事实。争议主要在虞允文当时打败金军的规模。客观来说,这一批只是金军试图过江的前锋部队,规模可能并不大。
完颜亮的前锋队伍在采石失利,知道对岸宋军有防备,就改变了策略,转向扬州,想要突破瓜州。主力大军在瓜州再次失利,遇到刘锜也有防备,还包括虞允文赶来提醒,由杨存中领军抵抗,导致金军彻底失败,一代金主完颜亮被部下耶律元宜所杀。
只比虞允文稍晚一些的罗大经撰《鹤林玉露》载:中原对抗北边的“四胜”,宋朝就记“寇莱公澶渊、陈鲁公采石”,认为采石之战是宰相陈康伯为主导。另外仅比虞允文稍晚的朱熹在《朱子语类》也说:“谢安之于苻坚
,如近世陈鲁公之于完颜亮……”显然他们都代表了南宋当时人对采石之战的看法,有一定参考意义。
由于采石一线完颜亮统领是金军主力,共十七八万人,虞允文虽然亲临前线,但没有完全阻挡和打击金军主力全部,完颜亮大批队伍实现了转移,虞允文获得阻击金军前锋的胜利。而不是说整个采石大战都由虞允文指挥完成,这中间有很大区别。
三、辅助北伐:虞允文在四川协助吴璘收复失地
高宗赵构在宋军大胜以后返回临安行在,授御营宿卫使杨存中为江淮、荆襄路宣抚使,让虞允文为副使,对功劳最大的二人都进行提升。赵构后来对人说,杨存中好比是他的郭子仪。不过当时文臣反对杨存中去荆襄,虞允文也没能到任。觐见高宗时,建言趁着胜利的士气收复失地,高宗没有明确表示反对,改任他为川陕宣谕使。
因此,虞允文回到家乡四川与大将吴璘谋划收复中原。吴璘积极准备,之后配合老乡兼老上司张浚北伐,出兵攻凤翔,收巩州、秦州等地。这时宋孝宗刚即位,因史浩、汤思退害怕引发更大战事,要求收兵。即使张浚北伐失利,虞允文上书解释,但宋孝宗不得不与金人议和,下令前线宋军退兵。
所谓隆兴北伐失利,主要受制于内部因素,张浚虽然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但被认为“志大而量不弘,气胜而用不密”。太上皇赵构说“张浚徒有虚名,其实不过是专把国家名器钱物做人情的小人!”话很不中听,但有一定合理性,张浚的确高估自己。
张浚提拔张孝祥任都督府参赞军事,赵构不无讽刺地说:“张孝祥一定很精通军事吧!”迫使张浚更改任命。当得知孝宗绕开三省和枢密院直接给前线下达北伐诏令时,太上皇气地将孝宗召入德寿宫,要他收回成命,孝宗想了半天才痛心地指出:“中原久陷,今不规复,其他豪杰必起而取之。”这是孝宗对待收复北方意志最坚定的一次。
当时宰相史浩做过孝宗老师,听说出兵,大怒说:“我是宰相,出兵不和我商量,还当什么宰相!”上书攻击张浚、陈康伯,请求辞职。孝宗不惜罢免史浩,同意出知绍兴府。可惜这一次张浚部下不和,这就是来采石接手的李显忠与另一宋将邵宏渊闹矛盾。
邵宏渊久攻虹县不克,李显忠派攻下灵璧的降卒来劝说金军投降。邵宏渊很没面子,激李显忠去攻宿州,虽然取得胜利,但陷入金军援兵围攻。邵宏渊不仅按兵不动,还在李显忠后方作祟,扰乱军心,导致自乱阵脚,一十三万宋军丢盔弃甲退出战场。不得不促成隆兴和议,为此,西北方面吴璘、虞允文等占据的秦州、商州等地又以割让方式退给金人。
宋孝宗雄心壮志严重受挫,一直没多少作为。他鉴于秦桧长期揽事,虽然欣赏虞允文这样的人才,并没有长期任用。乾道三年(1167),虞允文被授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已经相当于宰相。不久吴璘去世,四川制置使汪应辰暂掌职务。四川防务事关大局,孝宗担心汪应辰“不习军事”,就命虞允文出任四川宣抚使,特地告诫:“凡事不宜效张浚迂阔,军前事,卿一一亲临之。”
虞允文途径郢州(今湖北钟祥),奏请筑黄鹰山城;过襄阳时,奏请修缮襄阳府城。八月,虞允文抵达汉中,又前往沔阳。在四川宣抚使任上,虞允文积极整顿官军和民兵,减缩军费开支。
宋孝宗的传记
四、稳定社稷:虞允文忠心主事协助孝宗传位
两年后,虞允文入朝拜相,大力提拔贤良,洪适、汪应辰、杨万里、胡铨、周必大、王十朋、赵汝愚、晁公武、李焘等都是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最终周必大、赵汝愚成为宰相,这二人加上辅导赵惇学习的留正,就是孝宗留给光宗的辅臣班底。
乾道八年(1172),虞允文被授为左丞相兼枢密使,显然是地位最重要的大臣。但他请求镇抚四川,还是希望以光复大业为重。当时,他受到御史萧之敏参劾。孝宗咨询太上皇意见,连一向“大事糊涂”的赵构都说:“虞允文在采石立功时,萧之敏在哪里?不要让虞允文去职。”孝宗将萧之敏外调,又赐扇安慰虞允文。虞允文却认为萧之敏为人正直,请召他回朝开辟言路。孝宗非常敬佩虞允文气度,命大臣曾怀将此事写在《时政记》中。
孝宗后期对继承人问题非常头疼,虞允文不避嫌疑,几番敦促孝宗定下社稷根本。
乾道元年(1165)四月,排行第三的赵惇先得子,两个月后,嫡长子赵愭也生下儿子。不仅儿子间有竞争,连长孙的名分也暗中较劲。但赵愭因暑期得病,误用药而死。东宫虚位四年,按立长的常规,理应立次子赵恺。但赵恺过于仁弱,孝宗更看好第三子赵惇,可一时不易决断。
直到乾道六年正月出现大雷雨,谏议大夫陈良翰率先上奏天象预警,认为是东宫久空的原因。拖到夏天,虞允文见孝宗近半年了还没有动作,主动提出应该确立东宫正位,这是社稷根本,当时孝宗表示“早有此意”,还说择日单独召见虞允文商议。
之后又从十月迁延到年底十二月,虞允文一心为南宋安稳谋划,不顾个人安危,再次希望孝宗尽早定下来,“上顺天心,下从人望”,直到次年三月,终于定下来是恭王赵惇。
在后人笔记中记载,据说太上皇赵构曾经找魏王赵恺留宿德寿宫,一连住了几日做工作,等到赵恺回到自己府邸,已经听到消息。不无委屈地表示:“翁翁留我,却使三哥越次做太子。”(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
之后,孝宗加魏王保宁军节度使,出判宁国府。这是南宋孝宗特殊安排的一处地区,由宣州升级而来,实际得名是当地宁国军,属于军事区划,而不是行政区划。治所是今安徽宣城的宣州区,为何要到这里?其实是孝宗赵昚入宫为皇子前居住过的故里,对古代帝王称“潜邸”。
为了让魏王顺利离开临安,虞允文再次勇担重任,受命在玉津园为赵恺践行安抚。虞允文鼓励赵恺,他是宋朝第一个被弄到地方管理事务的皇子,虽然受优待,从此远离宫廷。赵恺受虞允文谆谆嘱咐,不再怨天尤人,临走时,虞允文送行,赵恺蹬车还拉着虞允文手说:“更望相公保全。”
古人说话意味深长,尤其一些关键情况,赵恺这话就一语双关。既希望虞允文身为宰相,能够在朝堂上维系大局,可以保护赵恺不受到伤害,同时也暗示虞允文自己多多保重,可以长久留在朝中主持大事,不管怎样,有虞允文这样的人在朝堂,于公于私都是很有益的。
不久,虞允文为了积极谋划收复大业,请命离开临安去了四川,没多久病死在任上。虽然虞允文对大事更为上心,但对于南宋孝宗光宗之间传位稳定,在朝时多次敦促孝宗定下太子毕竟起到重要推动和安抚的作用。
虞允文离开临安不久死了,赵惇迫不及待企盼孝宗早日禅位给他。他也一再试探,去走太皇太后吴氏(高宗皇后)的门道,听吴氏传来的回话“你父亲说你还是未历练的孩子”,赵惇气得一把抓下帻巾,指着头发说:“我头发都白了,还说孩子!这岂不是罪过翁翁吗?”指太上皇赵构禅位时孝宗三十六岁,而这时赵惇已快四十了。
历来认为赵惇当上皇帝,实际他的精神有问题,导致南宋一代不如一代。但赵惇病发是当上皇帝两年后的事情,用俗话说就是——被老婆逼疯了!在孝宗时期的赵惇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的精神健康有问题。
赵惇年轻时十分精明,善于“演戏”。虽然不能说他为人很“虚伪”,但可以说他是兢兢业业希望达到孝宗的要求成为太子,何况他的确受孝宗喜欢。
孝宗赵昚在位有二十多年,真正能够完全做主,不顾虑太上皇赵构干扰,统共才几年,要孝宗立刻就放手的确很难转过弯。立太子一事出于虞允文一再劝谏,不能说孝宗当时的拖延考虑传给赵惇是一种敷衍,何况太上皇都知道虞允文一向公忠体国,在这个事情上也支持孝宗,还帮着演戏拖住赵恺加以安抚,完成了册立太子。
虞允文对魏王赵恺的劝慰完全出于稳定的大局观,连赵构如此小心眼的人,都叮嘱孝宗不能错失虞允文,足以说明朝野上下都知虞允文胸襟坦荡,这也是赵恺对虞允文抱有保全他的希望。可赵恺到地方两年后(淳熙七年1180)病死,孝宗得到消息后好像松口气,多次对大臣惋惜说赵恺“福气稍薄”,就像他早有先见之明一样。
归根结底,孝宗是想多做点事,同时想多考察赵惇,废长立幼毕竟还是有些引争议。那么,众所周知后来光宗被李凤娘逼疯,实际他的精神不健康。虞允文是不是推着孝宗犯了一个传位失误的大错?据当时情形分析,不外几点:
一、孝宗喜爱赵惇是多数大臣都知道的,迟迟不决定,是有一些顾忌心理,按说虞允文属于宰相近臣,对孝宗的心理是了解的,这不算意外。
二、既然了解孝宗心理和朝局情况,那么虞允文还急于孝宗确立太子,是属于宰相辅佐皇帝的本职范畴。至于太子是赵惇还是赵恺,虞允文的表现并不算有倾向。这有点像当年李绩对唐高宗李治立武氏“属于陛下家事”的态度,但虞允文又比李绩负责,多次提醒孝宗及早定下,若怕牵涉立储惹来非议,若出于自保而避嫌,提醒过皇帝一次就尽到责任,大可不管不顾。显然,虞允文在其位谋其事,一心公忠体国,为社稷根本而谋事,尽显无私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