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都没有装备铲这种武器,少林寺为何会选择它作为武器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武器铲,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曾经有位哲学家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战争的历史。”
战争是一种暴力的沟通手段,在破坏的过程中重建新的秩序和规则。而兵器作为战争的物质基础,在战争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战争的历史就是兵器的历史”。
早在冷兵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战斗兵器,有因为外形出众而被世人喜爱的,也有因为战斗力强而一直为士兵所沿用的,还有一些兵器,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因为其极具特色,故也吸引了众多目光。
作为“十八般兵器”之一——铲,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农具与战具
古人所使用的兵器,大多都是由农业生产工具演化而来,例如令人望而生畏的战镰。据说战镰杀伤力极其恐怖,在敌人倒下之前,战镰就可以结束敌人的生命。它就是由收割水稻的镰刀演化而来的。
除此之外,扒、斧、钺、枷等最初也是农业生产工具,随着战争的扩大化,这些工具渐渐成为战斗武器,被应用于战争中。
和战镰一样,铲起初也只是一种农业生产工具。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就已经用石头制造出简单的铲,他们通过打磨大石块,让石块形成一头略宽、一头略窄的造型,略窄的那一头打磨次数更多,所以会更加锋利,可以用来挖土、铲泥。
铲的类型主要有月牙铲、金钟铲、方便铲、禅杖等。和其他变化多端的兵器不一样,铲的造型比较单一,虽然曾经制造者也曾做过几次改进,但是不同类型的铲在外形上其实相差不大。
我国第一把铲出现的时期是在商朝,商朝人们利用青铜器冶炼技术打造出一整张青铜块,然后按照远古人类的做法进行打磨,此时的铲比起新石器时代的石铲可是要锋利得多了,其上下两面呈平整状,锋刃向前,锋刃与铲柄之间形成一个“T”字形,用于铲平地面。
商代的铲主要应用于建筑工业,许多奴隶在为奴隶主建城筑屋时,少不了使用铲。但是,此时的铲也有了“兵器化”的倾向,在战争频发的商末时期,士兵们也会拿着农用工具上战场打仗,这一点在商朝文献中是可以查到的。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以铲为首的长柄武器(包括扒、叉等由农业用具演化而来的兵器)应用于战争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经典的兵书《六韬》中就有将叉、扒、铲作为兵器分发给士兵的记载,三国时期吴国的贺奇将军也十分钟爱使用此类长柄武器。
但是,和传统的战斗兵器——刀剑戈矛相比,充当武器的铲始终处于次要地位,等到明代以后,铲的境况才有所改变。明代以后的军事家、武艺家开始重视铲等长柄武器,他们普遍认为铲在骑兵作战之中可以起到辅助攻击的作用,明代出现的月牙铲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铲”为何成为少林兵器
那在明朝之前,铲难道就再也没有过扬眉吐气的机会吗?虽然铲作为一种战争武器,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未像刀剑戈矛一样得到军队的重视,但是在少林寺,它们的地位却不容小觑。
自佛教禅宗在中国生根之后,佛家思想日益兴盛,作为佛教祖庭的少林寺也吸引了不少人前来修行学艺。于是,少林寺也成为了中国功夫的发源地。而少林寺的代表兵器之一,就是铲。
谈及此处,有人可能会感到疑惑,为什么是铲呢?中国古代的武器千千万万,雄光万丈、光彩照人的不在少数,为何少林僧人却偏偏选择了平平无奇的铲呢?
这样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但佛教能选择铲亦非毫无理由。
首先,佛教中有一条重要的指令:不可杀生。所以,作为佛教徒的少林寺僧人一直回避利刃,像刀、剑等带有锋刃的武器,他们是绝不可能随身携带的,这是佛门的规定。
但是佛教的僧侣们平时除了在深山修行之外,还必须要到外边四处游历,接受锻炼和修行。他们长期在外风餐露宿、栉风沐雨,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遇上豺狼虎豹或者山贼土匪,若是手无寸铁,如何在危险来临之时自保呢?
于是,在不违反佛门规定的前提下,他们选择带铲出行。
别看小小一把方便铲其貌不扬,实际上它在许多场合都能派上用场。
第一,铲可以像扁担一样承担重物。僧侣们云游在外,有时候一出门就是十天半个月,少不了要带些行李。在科技还不发达的古代,可没有人工智能的密码箱,也没有隔天送达的顺丰快递,僧侣们必须自己一边挑行李一边赶路,铲的杆身就十分坚硬,正好可以“担此重任”!如在西游记中,负责肩挑行李的沙和尚,其标志性的武器就是铲。
第二,铲可以起土挖泥。僧侣在外游行,可以用铲修路补路,修整路边的树木。如果遇上横死野外的生灵,佛教徒有义务将其就地掩埋,为其超渡,以息怨气。此时,铲就派上了用场。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铲可以作为护身工具。当在野外遇到猛兽或者是强盗时,僧侣手上的铲可以马上变身为护身武器,驱赶敌人。
由此看来,铲简直是“一物多用”。正是由于铲的方便灵活,所以少林寺的僧侣们渐渐地习惯将铲随身携带。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有天赋的僧人们甚至钻研出了一套用铲的秘诀,将少林功夫与铲相结合,研制出新型的月牙方便铲,真正发挥了铲作为兵器的效用。
如《水浒传》中,花和尚鲁智深的拿手武器就是铲类之一的禅杖,禅杖通体为铁制,两头有刀,皆可使用。
三、铲的今生:工兵铲
近代以来,经过军事家们的多次研发和改进,还制造出了高强度、耐磨、耐高温、耐腐蚀的便携“工兵铲”。在近代战争中,经常需要建造大量的地下掩体工程,工兵铲就派上了用场。在二战时期,铲也成为了苏军在巷战中的近战利器,把纳粹德军打出了心理阴影,为卫国战争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而最新的工兵铲,在制造时采用了上好的淬火高碳钢,将传统铲头改成双开刃铲头,不仅具备传统的挖铲的功能,还能够劈、砍、切、剁。在野外行军之时,一把工兵铲可以抵上好几样工具,无论是烧火做饭还是御敌打仗,它都可以发挥作用。
不过,铲在兵器史上并非最为出色的武器,论外形,它比不上刀和剑;论战斗力,和后来的戈、矛、枪相比,它可能稍显逊色。但兵器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兵器不计其数,能留下名字的却寥寥无几。铲最终在中国的“十八般武器”名册上留下了名字,想必它所凭借的就是实用与方便的特点吧。
参考资料:1、《镗八与铲叉》,王开文2、《形意方便铲》,邱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