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古代后宫不是衣食无忧吗,妃嫔们为什么还要进行宫斗

  对古代宫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导演说:“宫斗剧,我可以拍一辈子。”事实上,确实如此,还远远不止。俗话说得好,“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多的地方,总是能制造出一些可读性极强的故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后宫这个产物伴随着一家姓的帝王产生,绵延几千年,给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留下了丰富的故事,让当代编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侍君如伴虎,后宫嫔妃本是高危职业,皇帝一个不满意,分分钟全家掉头。但即使是在这种走钢丝般的极限条件下,后宫相互之间的理解却不多,争斗却不少,很多嫔妃硬是把后宫生存难度从普通调到了困难,多了一些来自身边的危险。

  古代嫔妃地位不低,收入也不差,但却没什么人甘心做“咸鱼”。后宫不得干政,古代嫔妃一般都在后宫,像武则天这样临朝称制的嫔妃则算少数。不过,离权力中心越近,干涉或掌握的权力的几率越大,作为皇帝的枕边人,嫔妃天然就有这种优势。在普通大家族里,女孩子进宫成妃比男孩子科举入仕还强,像《红楼梦》里入宫的元春,可是贾府全家复兴的希望,所以嫔妃的地位是可观的。

  后宫的生活是朴实无华且枯燥的,穿金戴银,锦衣玉食,此外还有工资+绩效提成+生活补贴这样优厚的薪酬体系,物质生活已是顶尖。以清朝为例,贵妃每年年薪600两,相当于今天年薪的18万,过年过节或者生孩子还有其他赏赐,后宫的吃住环境也是顶级,这样的条件,换作一般人已经很满足了,成为宫斗的中立者,静静地做咸鱼它不香吗?

  然而,就像跳龙门的鲤鱼一样,后宫嫔妃们也是拼命地想往上发展,升职加薪,抱得皇帝归,坐稳皇后位。回看历史中或这电视剧中的后宫佳丽,一个个无不都是励志努力的模范人物。那是什么让她们不甘做一条佛系的咸鱼,而选择尔虞我诈的生死斗争呢?

  做人是要有理想的

  看过《清平乐》都知道曹皇后是个怎样的人,简单地说就是有理想有抱负。古代嫔妃有非常明确的等级制度,以唐朝为例,贵妃、淑妃、德妃、贤妃都为正一品,在皇后之下,九嫔的昭仪、昭容等则为正二品,美人、才人分别是正四品,正五品,最小的则为正九品。这制度就像今天的职位体系一样,从底层到高层,职位不同,享受的待遇也不同。晋升体系明确,目标清晰,很多有理想有抱负嫔妃就都想往上爬,比如武则天就是其中一个。武则天十四岁进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在唐高宗时期封为昭仪,之后直接为皇后。这一级又一级的跨越,就是武则天的成长奋斗史。

  人人的嫉妒心理

  后宫里最不缺的是嫉妒,哪天皇帝多去了几次你的家里,哪天多给了你一点赏赐,嫉妒的人就会排上队。就像公司里一样,上级惊恐下级能力太强,会超越自己,所以吕后把戚夫人的手脚割去,眼睛挖去,丢在了厕所里。平级下级嫉妒你能力太强,想走捷径弯道超车,所以明的不来来暗的,武则天宫斗王皇后、萧淑妃,最后技高一筹,走上权力的巅峰。

  家族的希望

  古代人都渴望把自己的女儿送进宫,穷人以此改变生活,富人以此更进一步。只要宫中有人,就能走走关系,在体制中多争取几分机会,给兄弟姐妹多谋一点出路,在危难时刻多一个免死金牌。汉末的何太后本是屠户家出身,因为生下皇子受宠幸,之后成为皇后,而哥哥何进从而能够成为将军,独揽朝中大权,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红楼梦》里贾府的末路是从元春薨后开始的,而这让贾府被抄家时少了一道免死金牌。这也说明,有的嫔妃之不是不想做咸鱼,而是不能做咸鱼,身肩家庭重任,自己不往上爬,就是失了责,违了亲人的期望。

  历史中出现的宫斗悲剧多以以上欺下的形式进行的,皇后是独一无二的,做妾的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很多的嫔妃都是头带着脚前赴后继地去努力去奋斗,千方百计讨欢心,阴谋诡计诛对手,只为走上金字塔顶端。但金字塔顶端能站的人总是少数的,而金字塔底端的人总是多数的,这也冥冥中注定了很多人的悲剧,而能改变这个事实也就只剩努力和运气了,哪怕这最终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