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刘武很受窦太后宠爱,为何却没争过刘彻呢?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也存在了很长时间的储君之争,经过残酷的政治斗争后,只有刘彻成功登基称帝,成为威震历史的汉武帝。作为刘彻最大的竞争对手,梁王刘武是最早被提名储君的,也是最不甘心失败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刘武是汉文帝刘恒的小儿子,也是窦太后最宠爱的儿子。刘启即位后,窦太后成为太后,在朝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他宠信刘武,给予了很多超规格的待遇,使其成为刘氏诸侯王中最为特殊的存在。窦太后给了刘武大量赏赐,刘启看在母亲的面子上也对弟弟非常照顾,允许其大兴土木,封国土地更是达到四十个县。刘武因受到窦太后的宠爱,得以留在京城长安,而不用返回梁国。他出行的规格严重超标,据说可比刘启的天子规格,这让朝中大臣感到不满。而窦太后这么做的意图很直接,就是要力推刘武成为汉朝储君。

  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刘启也曾一度松口,在酒后答应将刘武立为自己的继承人。可是这个承诺却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很多朝廷大臣都纷纷表示反对。尤其是窦太后的堂侄窦婴,他是负责太子事务的詹事,在这个事情上有发言权。他直接向刘启上书,以汉高祖刘邦定下的成例,请求刘启坚持以嫡长子为皇太子的制度。这事在窦婴的搅和下不了了之,刘武也没有成为汉朝储君。窦太后便因此憎恨窦婴,处处找窦婴麻烦。而窦婴也嫌弃詹事的官职太小,干脆称病辞职。窦太后干脆开除了窦婴进宫的名籍,不许他节日进宫朝见。

  因为刘武当储君的事情,窦太后和窦婴的关系闹得很僵,甚至扯破了脸皮。两人本是姑侄关系,按理在朝中应该互相扶持。而窦婴却跟窦太后唱反调,破坏了推举刘武当储君的计划,以至于两人断绝了来往。很多人读史书看到这里时也感到非常疑惑,对窦婴反对窦太后的行为无法理解。

  实际上窦太后力推刘武为储君,目的是要在刘启之后扶持一位听自己话的皇帝。这样她就能以太后身份临朝听制,这是要仿照汉高祖皇后吕雉的做法。而这种做法在窦婴看来是缺乏政治远见,也是利令智昏,也是招灾惹祸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但无益于窦家在朝中的势力,甚至会给窦家带来灭顶之灾。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雉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她甚至在汉惠帝刘盈去世后废立皇帝,独揽朝政大权,搞出了权倾朝野的吕氏外戚集团。最后这个集团在开国元勋和刘氏诸侯王的联合下被剿灭,吕氏家族及其亲属也在诸吕之乱中被屠杀殆尽。这个事情在汉朝初年闹得很大,也成为了朝廷中非常忌讳的事情之一。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朝政中,凡是类似于吕雉掌权时期的政策,都会受到朝廷大臣的群起而攻之。所以太后临朝称制成为朝廷大臣的逆鳞,也是开国元勋家族和刘氏诸侯王共同反对的。

  窦太后扶持刘武为储君,不但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规则,而且是要走太后临朝称制的路线。这样的明显的意图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朝廷大臣纷纷反对。如果让窦太后坚持的搞下去,必然让窦氏和朝廷中的大臣针锋相对。朝廷大臣和开国元勋家族虽然与各地的刘氏诸侯王不和,但在太后临朝称制的问题上态度确实一致的。如果窦太后强硬的力推刘武为太子,必然会迫使开国元勋家族再次和刘氏诸侯王联合,这将重现诸吕之乱前的政局。权倾朝野的吕氏外戚集团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覆灭的,窦氏难道比吕氏有着更大的权势?

  将窦氏和吕氏进行比较,显然窦氏是远远不如吕氏的。首先,窦太后本人的政治能力就远不如吕雉,除了野心勃勃外,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她能成为皇太后,是因为汉文帝刘恒的宠爱,加上儿子刘启当了皇帝。她是志大才疏的典型,虽然后来也多次想要力推刘武上位,但都没有成功。甚至在刘彻被立为太子后,她还暗中与刘武密谋,这些都为朝廷的政治斗争埋下了隐患。她的这些做法不但无助于刘武,甚至让刘启厌恶野心勃勃的刘武。这种做法不是贤明的母亲该有的态度,而是把儿子往造反的死路上引。

  其次,窦氏在朝中的势力是远不如吕氏的,根本不可能支撑其刘武与开国元勋、其它诸侯王的权力斗争。吕氏集团之所以强大,除了吕雉本人的权势外,他们在汉朝建立过程中也是功勋卓著的。刘邦建立汉朝的两大心腹集团,就是沛县乡党集团和吕氏外戚集团。而这两个集团又互相联姻,利益链盘根错节控制了朝廷的大部分权力。窦氏虽然因窦太后的缘故享受很多超规格的待遇,但大多是虚荣性质的,并没有实质性权力。窦婴算是窦氏子弟中最有前途的,也只是掌管太子事务的詹事而已,又哪里能跟权倾朝野的吕产、吕禄等人相比?

  第三,有了吕氏外戚集团的前车之鉴,朝廷中对太后临朝的事情保持高度警惕,只要有风吹草动就群起而攻之。窦太后虽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给予了刘武很多超规格的待遇,让刘武封国的势力在刘氏诸侯王中也出类拔萃,但还没有到挑战朝廷和刘氏诸侯王的程度。而当时的刘启才刚刚即位不久,皇权在朝中并不稳固,所以窦太后的行为完全是在作死。窦太后这种意图过早的暴露,只会给刘武带来灭顶之灾,而窦氏也会被牵连获罪。如果使得开国元勋家族再次和刘氏诸侯王联合讨伐,窦氏的结局不会比吕氏更好。

  上述的种种情况,窦婴在朝廷中是非常了解,所以才在扶持刘武做储君的意见上强烈反对。他公开上书反对刘启酒后的承诺,甚至不惜跟窦太后撕破脸皮,还辞去詹事的官职,实际上是在政治上给窦氏家族避祸。他是用这种方法来减少朝中大臣对窦氏的猜忌,避免窦氏堕入吕氏的结局。

  窦太后虽然地位崇高,在朝廷中影响力很大,但都是基于刘恒和刘启父子的,并不能直接代表窦氏在朝中的态度。中国古代是男权社会,家族子弟在朝廷的态度向来是男人代表的。即便窦太后是窦婴的姑姑,又是皇帝刘启的母亲,但都不能直接左右窦氏家族的政治态度。

  窦氏家族本来是贫苦之家,窦太后的父亲为避秦时乱而隐居,不幸堕河而死。窦太后有两个兄弟,分别为窦长君和窦广国。因为窦太后受到刘恒宠爱的关系,所以她的两个兄弟都被封侯,家族中也被赐予很多田产财富,也让着两兄弟迁入长安居住。窦氏本身并无根基,窦氏兄弟也没有太多才华,所以他们只能在享受侯爵带来的荣华富贵,而不能进入朝廷参政。窦婴虽然是窦太后堂兄之子,但从小拜名师学习,先后被提拔为吴国相和詹事,是窦氏在朝廷中的代表人物。如果窦婴对窦太后的行为默认,则代表窦氏力推刘武为新的储君人选。

  窦氏虽然势力不强,但地位尊崇,是典型的后党外戚。有了吕氏的前车之鉴,朝廷内外不可能不对窦氏抱有警惕之心。当初吕雉乱政,也不是她一个人搞出来的,而是吕氏外戚集团和与吕氏联姻的沛县乡党、开国元勋们配合的结果。窦太后力推刘武为储君,下一步很可能就是围绕刘武为中心拉拢朝廷大臣,这就逐渐走上了复制吕雉乱政的道路。而窦氏作为窦太后娘家,窦婴一旦配合,必然在朝中形成新的势力,甚至成为窦氏外戚集团。这是朝廷大臣和刘氏诸侯王都不允许的,甚至会第一时间动用暴力手段来阻止。

  窦婴强烈反对刘武当储君的行为,就是借此与窦太后划清界限,以安朝廷内外的心。他辞去詹事官职,是表示窦氏并无把控太子之位的想法,也是进一步表示自己没有组建窦氏外戚集团的意愿。这种政治态度,就明显与吕氏的做法表现不同,也让朝廷大臣没有猜忌怀疑的必要。窦太后虽然大怒,开除了窦婴进宫朝见的名籍,却在客观上帮了窦婴的忙,彻底打消了朝廷和刘氏诸侯王的疑虑。如此一来,窦氏便洗清了自己的嫌疑,可以在朝廷的政治旋涡中自保。从这个角度看窦婴在政治上的敏感性是远超窦太后的,这个操作也是非常明智的。

  此后窦婴一直处于隐居状态,直到七国之乱爆发才被刘启重新任用。然后窦婴便积极与朝廷大臣、开国元勋等家族靠拢,反而远离地位尴尬的刘武,其目的就是选边站队,为窦氏争取最大的政治利益。历史的发展证明了窦婴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就是在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才从朝廷中脱颖而出,位列汉朝太傅和大将军的高位。可以说窦婴在汉文帝和汉武帝两朝成为朝廷重臣,靠的不仅仅是窦太后的特殊身份,更多的还是他对朝廷局势的把控。如果徒具野心,而没有这样的政治素养,是不可能有如此的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