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没能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
曹操为什么没能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也许从三国演义中曹操对张松的态度可以瞧出一些端倪出来。话说道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
那张松了许都馆驿中住定,每日去相府伺候,求见曹操,候了三日,方得通姓名。那曹操因为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又见得那张松生的人物猥琐,再算上张松出语顶撞,更加不喜,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后杨修问难于前,曹操兴兵张扬其后,结果险些斩张松于阵前。导致了松自思曰:“吾本欲献西川州郡与曹操,谁想如此慢人!(其实历史记录如下: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由此不由得叹息了一声,曹操立时丧失了统一天下的绝妙好时。
读到此时,不由得想起,这时的曹操已非是官渡前的礼贤下士的曹操了,更不是赤壁前的求贤若渴的曹操,而是大破马超后傲睨得志的曹操,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一扫官渡尴尬,赤壁惨败的窘境了,而是恢复到当年率战屡胜的曹操了。而关键是这个时候的曹操对待人才的看法已经大变了,他沦落到跟孙刘对庞统的态度一样了,先是三天不见,见了后又是以貌取人,而后以才压人,最后是是骄傲自负,企图以武压人,但这样的结局就是把益州拱手送给刘备,形成了鼎足之势,由此可见人才之意义,真是一人可兴邦,一人可丧邦。
可是仔细思考一下为什么同样是曹操,对人才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那?从表面的看法是客观条件上,官渡,赤壁时候,曹操正是用人之时,而大破马超后,曹操感觉天下半数以定,以至于到达了”无事少出“的地步。可是深入探求,却不是那么简单,虽然客观环境上曹操从战略形势上变化很大,但其实深求其主观上曹操已经失去创业初始那种求才若渴的锐气。想想同样是三国人物,刘备在新野小县初遇孔明的时候,正是怀着并吞天下的锐气,而当赤壁后,鼎足之势逐渐呈现,自己也逐渐安稳,遂对同样大才的庞统却冷落有嘉,而那江东孙权同样也是如此,初期守业未稳,建聚贤馆诚招天下英豪,而赤壁大胜后,内外安定,顿失争取天下的锐气,感觉自己进退犹可,于是对贤才也并非是特别看重了。这真引证一句俗语:国无外患国恒亡。真是外界压力一旦消失,创业者顿失创业锐气。真为是创业者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