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怀孕三月,仍跃马提枪抗日,被敌围困枪抵喉咙自杀
抗日战争爆发后,万里江山万里血,万万民众万万军,自鸦片战争以来不断沉沦的中华民族逐步醒来,国家凝聚力、民族认同感逐步提升。“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
更有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在幕前幕后作出巨大贡献,更有很多有志青年为此抛头颅洒热血。这些英烈誉满神州、名垂青史。
原名李秀若的李林,幼年随养父母侨居印尼爪哇。1929年归国后,先后在福建集美中学、浙江杭州中学、上海爱国女中等学校就读。
在上海爱国女中读书时,她写下了充满爱国激情的《读木兰辞有感》,抒发了“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决心。
1936年,她离开北平来到太原,进入牺盟总会办的军政训练班第十二连。从南洋回到国内,后来又从繁华的大城市奔赴雁北抗日前线,这是李林在国难时刻选择的人生道路。
她认为李秀若这一名字与时代不太符合,又因敬佩列宁,便用了列宁的中文译音——李林作名字,以示对革命导师的敬佩和追随。
1940年4月,日伪军集中1.2万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扫荡”。26日,晋绥边区特委、第11行政专员公署机关和群众团体等500余人被包围。为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她不顾3个月的身孕,和骑兵连一道勇猛冲突,将日伪军引开,自己却被围困于小郭家村荫凉山顶。在腿部和胸部多处负伤后,仍英勇抗击,毙伤日伪军6人。被日伪军包围后,她宁死不屈,用一支小巧的手枪对准自己的喉部,从容扣动了扳机,射出了最后一颗子弹,与腹中三个月的胎儿一起壮烈殉国。
那是一个国家危难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万万千千青年儿女像李林一样与敌血肉相拼,铸就了民族精神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