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长平之战后李牧被杀的真相是什么?为何是这种下场?

  李牧李牧,战国四名将之一,战国后期赵人。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

  正是因为李牧这位名将的存在,秦国一直无法消灭奄奄一息的赵国。但是,到了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在李牧被杀后,王翦率领秦军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赵王杀害李牧,无疑是自毁长城。

  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后,李牧对赵国这么重要,为何赵王还要杀害他呢?对此,除了秦国的反间计和赵王近臣郭开的陷害,还有两个原因,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的存在,才让秦国的反间计和赵王近臣郭开的陷害发挥作用。这两个原因归结起来,就是李牧掌握兵权,而且是代地的将领。

  一方面,在战国七雄中,赵国对于武将的猜忌和防范,是比较重的。相对于其他诸侯国,赵国历史上的兵变和内乱实在太多了,这导致赵王迁对于拥有兵权且功高震主的李牧,存在非常大的疑虑。就赵国历史上的兵变和内乱来说,三家分晋后,赵烈侯是赵国第一任君主。对此,《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中记载:“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卒,赵复立烈侯太子章,是为敬侯。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乱,不克。”

  也即赵国初期,就爆发了内乱。赵敬侯去世后,赵成侯元年(公元前374年),公子赵胜因与赵成侯争夺君位,而发动叛乱。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印象最深的还是赵武灵王晚年的沙丘宫变。在沙丘宫变中,赵惠文王为首的邯郸势力,通过发动兵变,除掉了代地的赵章等人,连带着赵武灵王都被活活饿死。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频繁的兵变和内乱,导致赵国君主颇为防范武将。比如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廉颇,照样被排挤出赵国。至于本文要说的李牧,在战国末期更是执掌了赵国的兵权,并且因为宜安之战等战役中多次击退秦国大军,从而功高震主。在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被赐死,显然也和功高震主存在直接的关系。

  另一方面,如果只是拥兵自重,功高震主,李牧很可能还不会被杀。但是,李牧还多了一个身份——他是出自代地的武将。代地的历史上,曾有一个代国。代国,商代、周代诸侯国之一,范围在今山西大同与河北蔚县一代。公元前475年,赵襄子使人请代王,在击杀代王后,赵襄子出兵平定了代地。自此,代地在三家分晋后成为赵国的组成部分。

  但是,代地远离邯郸一带,在风俗习惯也和邯郸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此,赵武灵王在位后期,将长子赵章分封在代地,也即意思是让赵章在代地建立代国,而赵惠文王则执掌邯郸等地,这无疑是让赵国一分为二。所以,在沙丘宫变中,赵章、赵武灵王走向败亡。但是,这也加剧了代地和邯郸的对立。

  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赵国已经几乎无人可用了,所以让李牧率领代地的兵马来到邯郸,以此抵挡秦国大军的进攻。换而言之,如果不是没有办法,赵王迁是不愿意代地的兵马来到邯郸的,更不愿意重用代地的武将。也即赵王迁看到李牧及其手下,很可能就会联系到历史上的沙丘宫变,想到代地和邯郸的对立,在这种情绪和心理之下,赵王迁对于李牧的态度,自然是非常复杂的。

  杀了李牧,很可能就守不住邯郸了,不杀李牧,又总担心这些代地的将士会造反。就在赵王迁不知如何决定的时候,秦国用重金收买了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

  最终,本来就对李牧充满疑虑的赵王迁,在三人成虎的流言之下,先是夺取了李牧的兵权,然后下令杀害了这位名将。公元前228年,李牧被杀只有几个月后,王翦率领秦军攻下邯郸,俘获赵王迁。此外,邯郸城破时,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也即再次建立了代国,以此作为赵国的延续。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