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李贽为官清廉,家庭清贫女儿饿死于荒年
孙贤坤
“宰相之杰”是古往今来对明万历首辅张居正评价最高的经典之语,作此评价的是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
张居正是历史上一个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他荣登首辅时,主幼国危。后理政十年,厉行改革,拯朱明王朝将覆之倾,使万历时期成为明朝最为富庶的时代,可谓功高盖世。但由于他疾风暴雨式的改革触犯了一些贵族、官僚和地主阶层的利益,死后不到半年,就遭人诬毁,家产尽抄,爵位皆夺,以致“经万历朝无敢白居正者也”。
李贽和张居正虽是同时代人,但他们既非同乡同学,又未同朝共事,没有任何个人恩怨。而且他们地位悬殊,一个是高居庙堂、权倾朝野的万历首辅;一个则是弃官为民、寓居他乡、处江湖之远的布衣学者。既然如此,李贽为何要冒风险对张居正作出如此之高的评价?
相同的文化观念使他们的思想共鸣。张居正虽然从小受的是儒学教育,但他在许多文集中提出“法制无常”、“法无古今”、“随时制宜”、“天下之事,极则必变,变则反始”、“其变不可胜穷”等,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儒学伦理的叛逆者。特别是他在理政十年期间,针对晚明政治腐败的社会现实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更能看出他是一个求新、求变,不愿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改革家。李贽从小受其家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影响,接受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加之他出身于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福建,受自由观较强的地域文化感染很深,形成了“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威”的性格,不盲从教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特别是他在所著的《战国论》中,提出了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统治局面与政治措施也一定要相应改变的观点,更是反映了他要求变革社会的进步历史观。
相同的民本思想使他们一脉相通。张居正是一个从平民中崛起的政治家,贫寒的出身使他对人民的疾苦有较深刻的认识。
因此,他的大量文集无不闪耀着浓厚的民本思想。如他提出“随时制宜,因民主政”、“法制无常,近民为要”、“法无古今,唯其时之所宜,为民之所安耳”等。正是由于有一颗亲民、爱民、为民之心,所以在他主政十年期间,下令清丈全国各类田地,积极推行“一条鞭法”,其目的都在于减少农民负担,减轻农民疾苦。他还创造推行了《考成法》,以“实心为民”为基本标准,选拔那些有本事能干事的官员,淘汰那些当官不为民的庸官、贪官。李贽一生都主张“人人皆圣人”,与张居正“民贵君轻”的思想如出一辙。在他弃官为民后,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的最底层,对人民的生活有较深刻的了解,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阐述“百姓日用之道”时说,“道”就是吃饭穿衣等人的最基本的活动要求。
相同的性格特征使他们惺惺相惜。不贪恋钱财是他们相同的性格特征之一。晚明的官场腐败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但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的万历首辅张居正,身处滚滚浊流之中,却能严于律己,多次拒收贿赂。李贽早年也曾做过官,但他从当官的第一天起,就憎恶官场暗流,于是履行完公务后就“闭门自若”,摆明了不接受任何人贿赂的态度。由于他清政廉洁,坚守清贫,以至妻儿靠种田、织布谋生,两个女儿都饿死于荒年。后更因厌恶官场腐败,弃官为民,晚年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
执著胆大,不计后果是他们又一相同的性格特征。张居正为了实现他“以身许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不顾得失毁誉,无虑家破人亡”,还公然表示“虽机阱满前,众镞钻体,孤不畏也”。在他推行各项改革遇到巨大阻力时,毫无畏惧,决不退缩,对那些阻碍改革的强权势力严加惩处,决不姑息。李贽为了追求个性解放,一生执著,毫无顾忌。为了宣传他的思想,弃官不做,闭门著书立说。晚年更是住进佛院,削发为僧,设堂讲学。而且冲破封建礼教的清规戒律,招收女弟子。这种惊世骇俗的“恶行”招致封建统治者的种种迫害,但他以“我头可断而我身不可辱”的大无畏精神,同封建专制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