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70多岁的开国功臣回老家种田,最后却被满门抄斩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小编为您讲述李善长的故事。

  朱元璋曾经不止一次夸赞开国功臣李善长:“他的功劳,朕独知之,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称赞他是“再世萧何”。

  李善长此人,自小就好读书,有智慧有谋略。朱元璋平定滁州之时,李善长前往奔赴驰援式微的的朱元璋,并成为他的参谋。多年里,他给朱元璋出谋划策、管理军队的物资供应、考察前来投奔的将领,深受朱元璋的信任。

  洪武元年(1367),朱元璋封李善长为宣国公,左相国。建国后,他也为大明做出了许多贡献,如上奏确定六部官制,编写《太祖训录》等书,也常常给太祖提建议,太祖对他褒奖倍至。即便是后来牵涉众多的胡惟庸案,和胡惟庸关系密切的李善长也没有被处决,之后依旧被提拔重用。可就在二十多年后,洪武二十三年(1390)的一天,功勋卓著、被誉为是明朝第一开国功臣的李善长,却被朱元璋满门抄斩,即便此时他已经年过古稀。究竟是为什么,让朱元璋下定决心处死了这样一个功勋卓著的开国功臣?

  (一)恃宠而骄

  胡惟庸案后,张昶、杨宪等先前在朝廷任职的大臣都先后获罪,李善长却依然被任用。洪武七年(1374),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被提拔;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将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李家一时受宠显赫。此时他的地位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势滔天。但李善长逐渐开始傲慢起来,不久,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说:“李善长恃宠自纵,陛下因病几乎十日不能上朝,他不来问候。驸马都尉李祺也六日不来朝见,召他至殿前,又不认罪,这是对陛下极大的不敬。”太祖对他逐渐产生了反感。

  (二)派系之争

  李善长表面温厚,实则善妒、待人苛刻。他被封为韩国公之后,年禄四千石,且子孙世袭,在朝中是荣宠备至。此时李善长骄纵猖狂,陷入了派系之争,并组建了淮西帮。只要朝中有人对他持反对意见或是提出一点不满,就会遭到李善长的淮西帮的打击报复,可以说李善长凭借淮西帮垄断了朝中的大小官职,造成了朝廷政局的混乱动荡,扰乱了朝纲。当时著名的谋士刘伯温,与李善长争论法令,就遭到了淮西帮的打击报复。就算是最后辞官准备回乡,也未能幸免遇难。当时的杨希圣、李饮冰等人也因为和李善长的政见不一而被打击。

  李善长深陷党派之争,这些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必定会触及朱元璋的底线——谋逆,这一切太祖看在眼里。在后来震惊朝野的胡惟庸一案中,牵涉到诸多王宫诸侯,朱元璋处决的都是淮西帮的官员,之所以没有处决李善长,一方面是碍于旧情,李善长毕竟是开国元勋,曾立下卓著的功劳,另一方面,李善长作为淮西帮的核心人物,他一旦被处决,势必会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搅乱朝堂的秩序

  引起朝廷动荡。因此,太祖选择等待时机,并没有处决李善长。

  可李善长并没有收敛自己,反而做出更触及底线的事情,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长老家的房子倒塌,他在如此高压的政治环境下,竟然做出了向曾经的战友汤和借300士兵修缮老家墙壁的举动,这更在多疑的朱元璋心里种下了怀疑的种子,但此时他碍于证据不足,依旧选择了隐忍。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快就到来了。不久之后,李善长的一个远房亲戚丁斌犯事,被流放了,他的家人找到李善长为他求情。李善长因而屡次请求太祖赦免丁斌,太祖大怒,将丁斌治罪。可丁斌从前在胡惟庸家当差,他供出了李存义与胡惟庸的交往情况,李存义父子被逮捕之后,他们的供词与李善长牵扯众多。李善长作为皇亲国戚、开国元勋,在明知胡惟庸的谋反的阴谋的情况下,没有检举揭发,反而选择了观望,心怀不轨,这让太祖大怒,认为李善长大逆不道。

  巧的是,当时有人占星说即将要发生星变,有灾祸降临,而灾祸应当降临在臣子的身上,于是朱元璋选择将他满门抄斩,全家一起处死。“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用来形容李善长再合适不过,身为臣子,即便再聪明,也改变不了彗星降临的事实,预料不到自己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