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的身世如何?他的原名是什么?
春秋孙武之后,他的后人孙膑也成为杰出的军事家。至于孙膑的原名是什么?无从査考。膑,是一种刑罚,就是剜去膝盖骨的意思。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孙膑
孙膑出生在齐国阿、甄一带。年轻时和庞一起学兵法。庞后来到魏国,被魏惠王任用为将军,很受重用。但他知道自已在兵法上不如孙膑,就建议魏惠王把孙膑从齐国请到魏国来。孙膑到了魏国后,庞消却在惠王面前诬陷孙膑,唆使惠王把他逮捕,并处以膑刑,使孙膑终身残废。齐国使者到魏国去,孙膑设法暗地里会见齐国使者。
▲孙膑图像
当时孙膑已经小有名气,齐国使者听说他被迫害的经过,很同情他,地把孙藏在车里,带回齐国。使者将此告诉齐国大将田忌,田忌和孙膑交谈后,十分佩服,就待孙膑为他家上客。田忌常和齐国一些公子比赛骑射,请孙膑观看。孙膑看了几次赛马后。发现参赛的马有上、中、下三等,便对田忌说:“您下次再赛马,我有法使您稳操胜券。”田忌信了孙膑的话,就和齐王、诸公子约定赛马日期,并各以千金为赌注。
比赛前,孙膑告诉田忌说:“您可用下等马同他们的上等马比赛,用上等马同他们的中等马比赛,用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田忌按他的话去做。每赛三次,田忌总是输一次,两次,结果贏得了赌注千金。齐威王感到奇怪,问田忌以什么方法取胜。田忌告诉威王,并把孙膑推荐给齐成王。齐王会见孙膑后,发现孙膑确是熟兵法,十分赞賞,就拜孙膑为军师。
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魏国伐赵。赵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成王拜孙膑为将军,孙膑辞谢说:我是个受过刑的人,不适宜当将军。”齐成王就以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坐在车里专门筹划军事。田忌想带兵援救赵国,孙膑说:“现在国进攻赵国,魏国的强兵劲卒必定国出动,国内只留下者弱残兵。
您何不引兵迅速前往大梁(今河南开封),击其空虚,这样,一定能解赵国之围。”田忌听从孙膑计策,出师进攻大梁。複将这时,魏军围困赵都邯郸,邯郸已经求降。魏军突然听到齐军进攻他们的后方,立刻撤围回救。魏军还没到大梁,在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北)与齐军遭遇,两军激战,魏师大败。孙膑的“围魏救赵”,后来成了军事学中的著名策天三。
周显王二十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指挥是庞涓。韩国向齐国告急,齐成王召集大臣计议,说:“早点发兵去救,还是等晚一些好?”齐相国驺忌说:“不如不救。”田忌反对说:“如不去救,那么魏国占领韩国后,势力将更大,不如及早去救。”齐成王问孙膑,孙膑说:“现在韩、魏两国军队精力未乏,我们去救,等于代替韩国应付魏军。魏早有灭韩的企图,韩国面临危亡,一定会再向我国求救。我们晚一点出兵,既不会与韩国结怨,又可以趁魏军精疲力乏之时获胜。”齐威王赞赏孙膑的主张,就召见韩国来使,答应他发兵相救。
使者回国后,韩国因为有齐国的支持,决心抵御,结果五战五败,不得不再次派使者向齐国告急,表示归附齐国。自到这时,齐国オ发兵韩,齐成王以田忌、田婴、田三人为将军,又命令孙为军咖。孙又用老办法,令齐军直奔大梁。魏国吃过一次亏,有了准备,由太子申为将,倾全国兵力来抵抗齐师。庞涓在国听到齐国出兵,也撤围离韩回魏。孙膑对田忌说:“魏兵向来骁勇,而且瞧不起齐国,认为齐军胆怯。善于打仗的人,往往利用这种形势,因势利导。
兵法上说:“距离战场百里就急于求胜的,就是上将也会受挫,距离战场五十里就急于求胜的,则只得到、半兵力カ。”在齐军进入魏境后,田忌等按照孙的安排,在扎营地修筑了十万座野灶隔天换了个地方,改为五万座再隔天,改为两万座,借此迷惑魏军。图庞涓率兵返回魏国,寻找齐军行踪。赶了三天,发现齐军炉一天比一天少,心里大喜,说:“我早知齐军胆小如鼠,刚进入我国境内,军土已逃散一半以上了。”说罢,他就丢下步兵,亲自率领轻骑部队,一天走两天的路程,追赶齐大更一国本军。
马陵之战
一天晚上,魏军到达马陵(今河北大名)。马陵的山路狭,旁边又有许多障碍物。孙预计魏军晚上到达马陵,便在那里设下伏兵,他命令号努手说:“只等晚上发现火光,就一起发箭。”当夜天黑,庞涓果然带骑兵到达马陵,中发现前面有一棵大树,大树上露出白色树瓤,影影绰绰可以看出上面有字。他命令士兵举火炬照亮,『只见树瓤上写着:“庞死于此樹之下。”庞消大吃一惊。这时齐军向着火光,万箭齐发,魏军在慌乱中四散逃奔。庞涓自知上当,叹息说:“想不到这回使这小子成了名。”随后拔剑自杀。齐军乘胜进击,大破军,把魏军主帅太子申也停了。这次依旧较马陵之战。
陵、马陵两战告,使孙膑闻名天下。用孙膑虽然在齐立了大功,但他毕竟是受过刑的残废人不可能在齐国担任更重要的职位。到了晚年,他总结自己的经验,写成一部兵书,就是《孙膑兵法》。这部兵书由于长时间失传,有人怀疑孙膑写的就是《孙子兵法。直到1974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葬中发现了<孙膑兵法>的残简,这部兵书才被确认。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一样,都有其独到的军事理论价值。
孟子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实行改革,而儒家学派代表孟子,仍在宣扬尧舜之道,提倡仁政王道,反对耕战政策,这自然是迂阔不切实际的。但这样一位不合时宜的学者,却在后世被奉为儒家的正统继承者,与孔子并称为“孔孟”,被尊为“亚圣曾氏首孟子,名钶。关于他的家世,缺乏可靠的记载。有一个孟母三迁的传说,说孟子早年丧父,由母亲养育成长。他幼小时家住墓场附近,孟子和邻居儿童常模仿大人基葬的举止,孟母认为这个地方对教育孩子不合遺,就迁居到市场旁。
子又学着商贩做买卖来做游戏,孟母感到那里的环境也不好,又把家搬到学附近。孟子耳目染,也学起揖让进退的礼节来,孟母高兴地说:“这才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又有个故事,说孟子小时候读书时,孟母在一旁织帛。一次,忽然读书声中断,孟母就用刀把正在织的帛割断,以此来做戒孟子。这两件事,都说明孟子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教。
孟子稍大后,在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门下学习,可说是得孔门嫡传。他十分服膺孔子学说,对孔子推崇备至。他曾引用子贡的话说:“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学有成就之后,就游历魏、齐、滕、宋等国,游说诸侯,魏惠王、齐宣王都曾待以客卿之礼。但是因为他的主张和诸侯要求不合,始终未受重用。最后他回到邹国,和他门人万章、公孙丑等一起,讲学著述。现有孟子七章,是记载孟子言行的著作。这是研究孟子学说较可信的资料。
国国合量宣扬仁政月源孟子首先到魏国。魏国曾是战国时最的强国,到惠王时,由于齐、秦两国起魏国东败于齐国,经桂酸,马陵两次战争,损失重西为秦国所败,割地千里。魏惠王想恢复国威,卑辞厚币招聘客卿。孟子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来到魏国的。魏惠王接见孟子时,开口就问“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是否带来有利于我国的意见呢?”子的回答却是:“王何必讲利,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他认为如果全国上下都求利,那国家就危险了王钟魏惠王有过多次失败,他把这视为奇耻大辱,很想发奋图强,报仇雪耻,为此向孟子求教。
孟子就进一步宣传他实行仁,新的孟(文/“王道”的政治主张,认为只要实行仁政,减轻刑罚,减免税,提倡深耕细作,农闲时对年青人进行孝悌忠信的教育,在家善侍父兄,入朝善侍上级。这样,只要手持木棒;也能抵御拥有坚甲利兵的秦楚军队。孟子在另一次谈语中,又描绘了一幅实行仁政王道后的美好图景:在五亩的宅园中,种植桑树,五十岁以上都可以穿上丝绵了鸡、狗、猪等家畜,及时饲养,七岁以上可以吃上肉了在一百亩田地上,及时耕种收获,几口之家就不愁饥饿了。
孟子针对当时战争频繁,人民不能安定生产,甚至饥寒交迫的情,提出减刑薄赋的主张,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他没有看到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促进生产进步,只有通过兼并战争,国家才能走向统一。他的主张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无怪乎同魏惠主的想法格格不入了。
孟子离开魏国后,到了齐国。齐国是百家争鸣的发祥地。齐威王、齐宣王时期,齐都临稷下学宫广泛吸收各派学者,子也曾被接纳过。从《孟子》一书中看,齐宣王延孟子为客卿。使他出门时拥有“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齐宣王很有在诸侯中称雄的欲望。他曾向孟子问起当年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但孟子却认为,齐桓、晋文的事业是儒者所不屑一提的。他甚至提出,春秋五霸是三王(禹汤、文武)的罪人而现在的诸侯,又是五霸的罪人。这显然是一种倒退的历史观。只”孟子反复向齐宣王宣传他的“仁政主张,认为每个君主都具备推行仁政的条件。
他举例说,齐宣王有一次坐在殿上,有人牵牛在殿下经过,准备把牛宰杀后供血祭仪式之用。齐宣王看到牛哆的样子,于心不忍,下令把牛放了。…既然齐宣王对都有这种惻隐之心,为什么不能对百姓实行仁政?可见只是不想做,并不是不能做,孟子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像隐之心、差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本来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也是“义”、礼”“智”的出发点。这自然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唯心观点。工因为齐宣王最终不能接受孟子的空洞说教,孟子离开了齐国。前是,大月的高曾求太不民贵君轻部出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各国兼并战争中民心向背的作用,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有一次,邹国和鲁国发生军事冲突,邹国官吏在冲突中被杀三十三人,而邹国百姓一个也不愿为他们的官史出カ。邹穆公为此十分恼恨,对孟子说:“对这些百姓,要杀也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则实在可恶。孟子说:“荒年饥岁,您的百姓老弱的死在山野,年轻的四处逃荒,而您的官仓堆满粮食,库房里装满财宝。您的官史不向上报告,这说明他们不关心人民。这叫做“出乎尔反乎尔。现在百姓得到报复的机会了,怎能责备他们呢!子这番话说明,如果平日不关心人民死活,统治者的地位最终是靠不住的。
孟子对君臣关系,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国君待臣民像手足,臣民待国君就像心腹;国君待臣民像犬马,臣民待国君就像路人国君待臣民像泥土、草芥,臣民待国君就像仇。儒家原认为臣試君是大逆不道的事。有次齐宣王曾就汤流放夏继和武王伐纣向孟子提出疑问。说这两件都是臣叛君,该怎样解释。盂子说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残贼之人,称为“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这是君的行为。孟子这种议论,比借天命变革来解释朝换代,要进步得多,而且相当大胆。所以,后来有些统治者,对孟子这些议论大为不满,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曾下令删节孟子。尽管孟子的出发点还是为统治阶级利益考虑的。
孟子是以善变闻名的。有一次,他的门人公都子问他,为什么外面都说他喜欢辩论。孟子认为,他的辩论是不得已的事。他对“诸侯放恣、处士横议”的现象,表示深恶痛绝。他特别攻击杨朱、墨翟两派,攻讦他们是异端邪说,说杨、墨的邪说不消灭,孔子的学说就无法发扬。儒、墨两家,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显学,墨家思想代表下层平民的一些观点,因此孟子攻击杨、墨,显然是出于一种阶级偏见。
人孟子排斥异端,在对许行学说的一场辩论中,表现十分突出。农家许行带了几十个门徒到膝国,都穿着粗麻织的衣靠编草鞋、织席子为生。许行对他的门徒说过,三个贤明的君主,应该和百姓并耕而食,同时为百姓办事。原来信奉儒家的陈相兄弟十分佩服许行,并转告孟子,孟子和陈相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孟子先间许行的衣服是否亲手织的,做饭的锅、耕田的铁制农具,是否自己打的。陈相回答说,都是用自己种的粮食换来的。孟子抓住这个各种工匠不可能边耕边做的事实,述管理国家的人(指国君),也不可能亲自耕作的道理。盂子关于社会分工的理论,有他进步合理的地方,但他从而引申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制造理论根据,因此也为历代统治者所乐于利用。
于角西落時,員史记太史公自序四骨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在政治上实行改革,由于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改革的形式和程度也不同。像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就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孟子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说明当时传统的观念,只有用中原国家的风俗去改变夷族,没有用夷族的风俗改变中原文化的道理。赵武灵王首先打破了这个观念。上部古赵武灵王,名雍。
结语
周显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即位。赵氏的祖先与秦国同族。周穆王时,赵氏的始祖造父因善于相马、马,为穆王驾车有功,被封在赵城。但赵氏真正的发迹,则是从赵衰、赵盾父子开始的。赵衰与晋文公是亲成,又是晋文公流亡时眼随左右的功臣;赵盾曾专国政。后来氏成为晋国权最大的六卿之。周定王千六年(公元前453年),赵子(名无恤)与韩、魏三家灭智伯;周成烈玉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赵烈侯(籍)被封为诸侯。赵烈侯死后,经武公、敬侯、成侯、肃侯三代四主,才传位给赵武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