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东汉末年诸葛亮为什么要投靠刘备,诸葛亮选其他人不是更好吗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投靠刘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都知道,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三顾茅庐的故事我们也都耳熟能详,刘备为了请出旷世奇才卧龙诸葛亮,不惜三次找到诸葛亮,请求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也为刘备的诚意所打动,此后就为了刘备最为重要的谋士,帮助刘备获得了三分天下。

  当然,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一个故事,而在《三国志》中,对于这段事情只给了轻描淡写的五个字:

  “凡三顾,乃见。”

  那么三顾茅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三顾茅庐的就一定是刘备而不是曹操或是袁绍那些大佬呢?为什么诸葛亮只能为刘备所用,而不会为曹操、袁绍或是孙权那些实力强劲的诸侯所用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把三顾茅庐这个事情给搞清楚,在搞清楚了三顾茅庐这个事情后,对于诸葛亮为什么选择了刘备的问题,我们就能迎刃而解了。

  首先要知道的是,在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中,是刘备去找的诸葛亮呢,还是诸葛亮去找的刘备。

  其实对于这个事情,不同的史书有着不同的记载,在《三国志》中,记载的是刘备去找的诸葛亮。但按照《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主动去找的刘备。

  按照《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在公元207年的时候,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下个目标就是荆州了,到了这个时候,荆州的形势就危急了,于是诸葛亮就主动找到了刘备。刘备当时并不认识诸葛亮,所以就把诸葛亮当成了一般的读书人,当时刘备应该接待过很多类似诸葛亮这样的读书人,就召集这些读书人一起吃了顿饭局,饭局结束后就各自散去了,但诸葛亮没走,他问起了刘备,当前荆州局势如此紧张,将军您就等着任人宰割么?

  刘备说道,当然不愿意,但我也没什么办法呀,那曹操兵多将广,我手下就这么点人,怎么跟曹老板对抗呢?

  诸葛亮便说,现在北方有很多流民流亡到了我们荆州,只是现在还没上户口,如果把这些人加以管理,编上户口,然后该交税的交税,该出力的出力,该服兵役的服兵役,我们荆州不就强大了吗?

  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关于诸葛亮见刘备的说法,但这里的问题就在于,这种说法与《三国志》相矛盾。

  那么《三国志》的说法有根据吗?其实是有的,根据就在诸葛亮写的《出师表》。诸葛亮写过两篇《出师表》,我们称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现在能确定的就是,《前出师表》确实出自诸葛亮之手,而《后出师表》则不是诸葛亮写的,是后人的伪作。

  PS:《后出师表》的Bug就在于其中的一句话:

  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

  在这句话中,清楚明白地说了赵云已死,但《后出师表》如果真是诸葛亮写的话,时间是在公元228年,但赵云死于公元229年,也就是说,公元228年的时候赵云还活着,所以诸葛亮就不可能会说当时赵云已死,所以我们也能由此认定,《后出师表》是后人的伪作。

  而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就明确说过: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也就是说,三顾茅庐的事情也是证据确凿的,那么为什么《三国志》和《魏略》、《九州春秋》中关于诸葛亮如何出山的记载会出现如此大相径庭的描述呢?按照裴松之的说法,史学家在编写史书的时候,由于资料的来源不同,所以彼此说法出现不同,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对于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这个说法,历史学家也给出过合理的解释,虽然刘备非常需要诸葛亮,但诸葛亮却更需要刘备,理由有三:

  1、诸葛亮是一定要出山的,这点在《三国志》里也说的很清楚,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那管仲、乐毅是什么人呢?他们都是名相,这就说明诸葛亮的志向是要当一位名相,如果不出山,他又怎能成就自己的志向呢?

  刘备三顾茅庐确是千古佳话,但如果刘备不去三顾呢?难道诸葛亮就不出山了?他待在隆中这地方干嘛呢?难道要在哪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刘备确实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所以对于刘备来说,是获得一群人重要呢?还是获得一个人重要呢?那自然是获得一群人重要了,为此就多少会忽略了诸葛亮。

  3、以诸葛亮当时的智慧和地位,他发现刘备应该比刘备发现他要早。刘备就不说了,当时已是名满天下的枭雄,无人不识,所以诸葛亮知道刘备也不奇怪,而刘备未必知道诸葛亮,毕竟当时诸葛亮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村夫,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是诸葛亮先去找的刘备。

  所以从逻辑上来说,刘备主动找诸葛亮是说不过去的,应该是诸葛亮主动去找的刘备。但如果是诸葛亮主动去找的刘备,这就与《前出师表》的说法冲突了,而《前出师表》是我们无法否定的,因为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前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

  所以在此我就只能推断,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先是诸葛亮去找了刘备,给了刘备一些建议,刚开始的时候刘备没把诸葛亮当回事,后来突然恍然大悟,觉得诸葛亮是个顶级人才,于是就三次到了诸葛亮所在的草庐,拜会了诸葛亮,最终把诸葛亮请出了山。

  那么这里还有个问题,就是刘备从北方来到荆州后,到诸葛亮出山,已经在荆州待了6年,为什么这6年中,他始终没有得到诸葛亮,却在6年之后才得到了诸葛亮呢?

  关于这点其实有三点原因:

  1、当时诸葛亮的名气并不大,这点在《三国志》中也记载的很清楚:

  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意思就说说,虽然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样的大人物,但在当时的荆州来说,赞同这个说法的并不多,也就是说,当时诸葛亮并不普遍被人看好。而刘备在听别人推荐的时候,也会多方听取对诸葛亮的评价,由于对诸葛亮评价不一,刘备就犹豫了,这一犹豫,几年就过去了。

  2、诸葛亮自己有心理障碍。这是因为诸葛亮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就是管仲、乐毅,所以他就一定是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当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而刘备又与关羽、张飞的关系非同寻常,与兄弟无异,对于这点诸葛亮也要掂量。

  3、年龄问题。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只有26岁,而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已经46岁,对于一个46岁的天下枭雄来说,要对一个从未有过任何表现的年轻人奉若上宾,这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时最可能的情况应该是,诸葛亮与刘备相互考察了很久,最终在形势的逼迫下,出于共同的利益最终才走到了一起。所以如果不是曹操势力日益壮大,如果不是曹操咄咄逼人,可能他们还会继续相互考察下去。

  而三顾茅庐,是刘备去了三次只见了一次,还是去了三次,三次都见到了,亦或是去了很多次,几乎每次都见了呢?

  在《三国志》中,对于这点说的是“凡三往,乃见”,意思就是去了三次才见到。但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只说去草庐找了诸葛亮三次,没有说去了三次只见了一次。而杜甫在《蜀相》中是这样说的: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里也没说,去了三次只见了一次,而这里的频繁其实就是多次的意思,所以诸葛亮与刘备当时的情况,很可能是刘备去找诸葛亮找了很多次,两人也见了很多次,这里的“三”就是多的意思,而且在古书中,三确实可以表示多的意思,比如一而再,再而三,再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等等,这里的三其实都是多的意思。

  而且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也说过:

  咨臣以当世之事。

  意思就是他们之间也谈了不止一次,而是很多次,两人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对彼此感兴趣,最后刘备拍板,这就是我需要的人才,诸葛亮也拍板,这就是我需要的老板,所以这才是最可能的情况。

  因此综合以上来说,三顾茅庐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先是诸葛亮去找了刘备,刘备在认识到了诸葛亮的价值后也去多次找了诸葛亮谈话,通过两人相互间长期的考察和了解,最终才促成了诸葛亮的出山。

  而且对于刘备来说,他也是个枭雄,应该不可能如《三国演义》所说,见了诸葛亮一次就把他的地位提升到了比关羽、张飞还高的程度,也是长期的了解,才让刘备决定重用诸葛亮,这样才能说得通。

  而对于诸葛亮来说呢?他的志向是当管仲、乐毅这样的人物,刘备就是他最好的选择。

  当时的曹操、孙权已成气候,就拿曹操来说,他身边的重要谋士有一大堆,荀彧、贾诩、荀攸等等,都已在老曹身边占据了重要岗位。而孙权身边呢?内有张昭,外有周瑜,如果诸葛亮去找曹操或是孙权的话,能得到什么地位呢?而且当时他的名气也不大,过去了就只能当普通人才用了,况且曹操和孙权集团已经做大,内部重要职位都有人占了,他过去也很难占到重要岗位,也就当不了管仲、乐毅了。

  而就近的刘表呢?虽然诸葛亮是刘表的亲戚,投靠刘表可能会得到重要岗位,但刘表没有雄主气质,投靠这样的老板也不会有前途。

  而刘备呢?刘备当时势单力孤,这个时候投靠刘备,如果能把刘备的势力做大,诸葛亮就等于入股了原始股,将来升值空间自然可观,而且诸葛亮与刘备相互间有了长期的考察,刘备也许诺会委以重用。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刘备有雄主气质,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跟着这样的老板,将来也会有好的前途。

  所以,在看了以上的分析后,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并不是刘备把诸葛亮请出了山,而是诸葛亮愿意追随刘备。换了曹操、袁绍或是孙权这样的人,诸葛亮其实也不愿意投靠他们,正是出于诸葛亮自身的意愿,也就注定了他就只能投靠刘备了。